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如何看待經濟增速下滑

http://www.CRNTT.com   2013-05-03 09:00:40  


資料圖: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 胡舒立
  中評社北京5月3日訊/“對經濟放緩勿過度緊張;對增長轉型勿葉公好龍;須防止國企在競爭性領域再次大舉擴張”。最新一期《新世紀》周刊(2013年4月29日出版)登載知名媒體人胡舒立的評論文章“如何看待經濟增速下滑”,全文如下:

  中國經濟春寒料峭。今年一季度,GDP僅同比增長7.7%,低於市場預期,也低於2012年四季度7.9%的增幅。企業層面的感受還更嚴峻。金融危機後的經濟復甦一波三折,如何看待近期增速下滑,再次成為政府與市場關注的焦點。
 
  決策層對經濟放緩的容忍度已明顯提高。針對一季度放緩的經濟增速,國務院常務會議認為,“國民經濟運行平穩,總體良好,經濟增長速度、城鎮新增就業等主要指標穩定在合理區間。”這一判斷是冷靜客觀的。然而,在一些政府官員和市場人士中,也彌漫著頗為強烈的焦慮感。國務院國資委近期成立“保增長”工作小組,要求央企承擔“保增長”的重大責任,並強調,“這既是重大經濟責任,也是重大政治責任。”其情也急,其色也厲,與數年前全球金融危機深重之時竟有幾分相似。經濟增速下滑對某些政府部門形成的壓力,是不難想見的,但必須避免反應過度。
 
  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增速下滑,前提是辨清中國經濟的歷史方位,審視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與周期性問題,把握經濟平穩運行的基礎和隱憂風險所在,如此才能保持宏觀經濟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政策針對性。
 
  多輪經濟波動表明,寧熱勿冷,已成為不少財經官員和市場人士的心理定式。它本身已成為放大經濟振幅的社會心理基礎,其後蘊藏著複雜的政治社會成因。但無論如何,中國經濟不可能永久保持過往30餘年的迅猛增長,各方均應面對現實:中國正經歷經濟增長由高速增長後轉入中速增長的轉換期。
 
  對此不必茫然惶然。中國經濟體量已大,儘管增速放緩,每年新增量仍將保持上升態勢,加之人口結構的變化,就業並不會出現總量問題。從結構看,中國經濟近年已經發生了內在變化,工業占比已達頂峰,服務業勢必將成為主導,從國際經驗看,這雖也會導致經濟增速放緩,但對就業卻有正面促進。
 
  這些變化可獲印證。一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3%,高於第二產業。更值得關注的是,儘管高端消費受到中央“八項規定”的影響,但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達到55.5%,比去年全年高3.7個百分點,亦高出資本形成30.3%的貢獻率。這些變化總體符合政府與學者多年倡導的發展方向,但當其真正來臨時,有些人卻憂心忡忡。對經濟轉變發展方式,不能葉公好龍。
 
  接受經濟增速放緩的現實,並不意味著可以對中國經濟存在的深層次問題視而不見,更不能罔顧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經過嚴肅重整而取得的復甦進展,一味陶醉在“風景這邊獨好”的幻覺之中。轉型的任務異常艱巨。中國舊有的增長模式是靠政府主導下銀行信貸擴張推動以海量投資為主的粗放型增長。這種模式深嵌於現在的政治、財政、金融體制內,改變殊非易事。
 
  消費要想持續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也面臨著重重考驗。影響未來居民消費走勢的收入增速,一季度出現明顯回落,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速比去年同期分別回落3.1個和3.4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更是低於經濟增速。未來消費的增長應主要通過一次分配的改進,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
 
  新一屆政府多次強調,改革是最大的紅利,這是切中肯綮的。李克強總理在新一屆政府首次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負責人座談會上再次稱,針對中國經濟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深層次矛盾,要對症下藥,開出的每一劑“藥方”,既能夠治標,更能夠治本。這從根本上講還得靠改革,通過改革固本培元,增強經濟發展的元氣。
 
  自從政府換屆以來,多項改革舉措出台,核心要義在於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國有企業改革,這一事關為市場主體創造平等的競爭環境的重大議題,並未提到應有高度。民營企業面臨的“玻璃門”“彈簧門”和“鐵門檻”依然。此次國資委提出,中央企業今年“增加值增長要達到8%以上,利潤增長要達到10%以上”的目標,須知去年央企利潤僅增長2.7%。餘勇可賈,但人們不免擔心, 在“保增長”名義下,國有企業是否還會在競爭性領域再次擴張?
 
  還是在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負責人座談會上,李克強總理指出,“即使必須出台一些臨時性的措施,也要注意不能給今後推進市場化改革和發展設置障礙。” 在應對經濟增速下滑時,這一點尤需銘記。過往的經驗與教訓都要求人們,多一分尊重法則的從容,少一分聞風而上的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