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適時啟動民營銀行試點

http://www.CRNTT.com   2013-07-23 07:52:23  


 
  民營銀行或其他銀行都有從事不當關聯交易的衝動,這一衝動內生於資本的逐利性。但從中外經驗教訓看,關聯交易動機並非金融業更非民營銀行所獨有,關鍵看監管制度是否健全以及宏觀經濟環境是否健康。比如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銀行與投資銀行之間的關聯交易問題較為突出,但顯然這與機構所有制性質無關。

  相反,歐債危機中瀕於破產的西班牙儲蓄銀行等機構,問題恰恰出在法律對其股東身份的限制上,由於這類銀行股東被限制為地方政府、發起人、存款人以及職工代表,長期以來缺乏資本補充渠道,結果在危機中無法自救。

  中國上世紀90年代的金融“三亂”時期,國有銀行同樣大量從事違規拆借等不當關聯交易並遭重創。再比如民營資本控股的德隆系破產的一個重要教訓,是大股東通過不當關聯交易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或通過控股地位強制關聯金融機構融資。問題是當時對關聯交易的監管制度尚不健全,這一現象也並非民營資本所獨有,實際上國有企業中大股東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現象也較為突出。

  其次,中國制度環境和監管政策已日益完善。

  發展民營中小銀行既要看到風險,也要看到監管力量和市場環境變化對風險的抑製作用。

  從法治環境看,《公司法》從無到有,金融機構關聯交易會受到《公司法》約束;從監管環境看,以“一行三會”為主體的審慎監管框架基本形成;從市場環境看,中國征信體系建設取得初步成就,《征信業管理條例》已於2013年1月頒布,建成了全國統一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即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截至2013年3月底,中國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已收錄企業和其他組織1875萬戶、自然人8.2億)。隨著征信體系的完善和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關聯交易的識別能力得到改善,輿論揭露和公眾投資者等社會監督也在增強。

  總體看,經過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持續十多年的治理和改革,加之宏觀經濟穩定性的增強,中國金融業競爭生態已不可同日而語,辦銀行的理念也逐漸從關聯交易向尋求正常回報轉變。

  事實上,當今國際上眾多銀行中真正靠關聯交易過日子的很少,因關聯交易倒閉是一種比較初級的錯誤,中國出現類似“德隆事件”那樣的惡性關聯交易不能說沒有,但發生的規模、頻率以及危害程度已不比當年。

  第三,應辯證看待准入限制與風險防範的關係。

  審慎監管並不僅僅是要在准入上設置過多限制,而是要權衡好適度限制准入與加強風險監管的關係。

  一方面,開放固然存在風險,但市場經濟下風險的發生和監管的加強是一個動態博弈過程。從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到這次國際金融危機,整個一部金融史就是危機和監管的反覆較量,市場經濟下競爭風險永無止境。今後民營中小金融機構發展也仍然會有或大或小的風險,但風險暴露也是提升監管能力的動力。相反,如果監管重點過多放在准入門檻上,不僅會因限制發展削弱對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也無助於監管能力的真正提升。

  另一方面,嚴格限制准入的監管政策可能滋生更多隱蔽性強、游離於監管之外的影子銀行業務,從而可能導致更大的風險,不利於維護金融穩定。
 
  事實上,儘管當前銀行體系不良資產率處於低位,但銀行表外業務和民間金融等影子銀行的風險已不容忽視,這些風險不會因為限制准入就自動消失。目前在長三角、珠三角等民營經濟發達地區,擔保機構、典當行、小額貸款公司等發展迅猛,表明去金融抑制的力量非常強勁,應當因勢利導,否則民間金融風險仍會積聚,非法集資也可能抬頭。

  儘管這些游離於監管之外的風險表面上尚未對銀行造成大的衝擊,但實際上這些風險和銀行有著眾多聯繫,一旦集中爆發勢必波及銀行,而簡單地把門檻抬高並不能隔絕風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