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憲政文化基礎──克己複禮

http://www.CRNTT.com   2013-08-01 09:28:33  


 
  當代憲政主義以有限政府為其核心價值,亦即不容政府權力膨脹而為惡;這個制度到了儒家文化之下,迄今尚未產生任何有效限制政府權力的價值觀。對群的重視,在自由民主的論述下淪為政治不正確,大眾便集中關注在自己的自由是否受到限制。其結果,秩序受到影響,大眾便恢復各憑本事拉關係的群性。

  另一方面,大眾仍然保有依附於群的固有文化情感,因而渴求大有為政府來領導。因此在制度上凡是遇有應該限制政府責任時,往往沒有人或機構在認真有效地執行,即使有在執行的,竟多是以政治鬥爭為目的,所謂憲政,形同因人設事。

  回看為了推動民主自由而改造儒家文化的奮鬥,已經有百年以上的紀錄,迄今沒有成果。看來,單純要拋棄儒家文化的線性史觀太過浪漫,必須要深入反省儒家文化與自由民主的深層關係,才能重新思索如何讓兩種規範彼此適應。

  在現代中國為了抵抗強權,從無為而治轉向大有為政府之前,所謂群性,並沒有意識形態建立的歷史目標在引導,也沒有民族主義在鼓舞。所謂群的體現,在於自制。至於在什麼方面應該自制,沒有具體規範,而得根據實際的情況來判斷。遇到紛爭而要恢復秩序之道,就是克制自己的慾望,不但社會基層要克制,有權力的人更要克制。這就是克己複禮的主張,唯有克己複禮,群才能到達仁的境界。

  仁的境界沒有指涉任何特定的秩序,這就像有限政府的道理一樣,沒有指涉任何意識形態,因此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都可以採取有限政府。簡言之,克己複禮是儒家調和群性與個性的方法論,也是儒家反對權力集中或專政權力的一種立場。

  在自由主義國家,憲政之所以得以運行,並不是單純在靠民意代表制約政府權力,還仰賴大眾普遍關注人權的價值。亦即,大眾不僅止於關心自己的行動自由是否受限,也關心旁人的人權是否受壓迫。這樣的關心,更不僅止於同情而已,而是一種對人權的欣賞與關懷。簡言之,單是同情別人的人權,還算不上自由主義。

  自由主義與儒家文化在思維傾向上因而有所不同。自由主義作為一種價值,要求的更是對不自由的現象應該介入,甚至加以改造,以維護所有個人不受到政府權力的迫害。這時,天下只有一種標準。在儒家文化下推動自由民主後所會帶來的,是人人都懂得關心己的行動自由,甚至誤認為凡是對自己行動自由設限,就是迫害自己人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