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落伍”的魯迅

http://www.CRNTT.com   2013-09-16 14:30:15  


Fotoe 供圖
  中評社北京9月16日訊/魯迅作品是否“撤出”中學語文課本的問題,又一次被“炒”得沸沸揚揚。這個幾乎是“周期性”的社會熱點問題,每隔幾年被人們淡忘的時候,就會因為再次遭遇删節而回到大眾視野裡。近日,人教版教材删除魯迅的《風箏》,取而代之的是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紛爭再起。

  一面是家長、學者對魯迅淡出教材的“痛心疾首”、“奔走呼籲”,一面卻是流傳於中學生之間“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的順口溜。一度寫在旗幟上的魯迅,在21世紀至今的處境越來越微妙。

“魯迅拋物線”

  “人教版義務教育教材删除魯迅作品”的新聞一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面辟謠:“……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編寫的各套教材中,魯迅作品都占了較大比重。在這套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7-9年級中,魯迅先生的文章有6篇之多,入選作品數量排在課文作家首位。”

  “文章有6篇之多,排在課文作家首位”的背後,教材中魯迅文章數量逐年減少也是不爭的事實。杭州一位陶姓中學語文老師向時代周報記者談及“魯迅作品逐漸被弱化”的感受,“從考試的重點來看,魯迅的作品一般會在單元考中作為重點,但如果是統考,已經不再是重點”。這位語文老師將這一現象視作“時代的趨勢”,並作坦然接受的態度。

  事實上,如果將“魯迅作品入選教材的數量”看做一種趨勢,那麼這種趨勢曾經歷過一個複雜的變化。有人將其形象地比喻為“拋物線”—這條拋物線的頂點在“文革”時期。

  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魯迅剛剛蜚聲文壇,國內一些著名的學校就開始選用魯迅作品,如《故鄉》、《風波》、《鴨的喜劇》、《風箏》等都是最早被採用作教材的魯迅文章。有資料顯示,1949年以前魯迅作品共選入教材 25 篇。但解放區的語文課本只收了魯迅的小說和一部分政治性較強的雜文,且數量極少。

  1949年以來,幾乎各套中學語文教材和與教科書配套的自讀課本都選入相當數量的魯迅作品。根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1949-1966年所選入教材的魯迅作品有 31篇。在各種文體中,雜文數量最多,且“大都有較強的批判性和政治性,這和此前的解放區語文課本的選文是一脈相承的”。

  “文革”期間,全國通用的語文課本被取消,各地自行編寫語文課本。“文革”開始的頭兩三年,魯迅作品因為不完全符合政治思想宣傳的目的而被逐出了中學語文課本。1969 年開始,語文課所謂“文”的範圍稍有擴大,魯迅作品開始得到謹慎的恢復(僅限於政治針對性極強的雜文);1970 年,文學作品的解禁範圍進一步擴大;而1972 年以後,只要是魯迅的作品均不在被禁之列。換言之,“文革”中後期,在其他作家和作品均遭禁的時候,魯迅作品曾成為中學語文課堂上唯一的文學教材。

  改革開放到上世紀90年代初,語文教材中選入的魯迅作品有 28 篇。到90年代中期以後,去掉了《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文學和出汗》、《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友邦驚詫”論》等雜文。魯迅作品的總數量與以前相比有所減少,一度維持在 15 篇左右。

  2007年3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版編撰的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本,則只收入魯迅作品13篇,初中語文教科書裡選入10篇,高中語文教科書裡選入3篇。而其他版本如2012年在全國現行使用的江蘇版、山東版、廣東版的中學語文教材中也均不超過15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