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遠離烏托邦:告別魯迅式的國民性改造

http://www.CRNTT.com   2013-09-22 14:05:58  


文化是制度的基礎,文化上的改造國民性運動反映到政治上就是政治變革或暴力革命。圖為王廣義油畫《藝術與權力》。
 
04 挑重擔走長路 告別魯迅式國民性改造

  歷史傳統有自我連續性 應遵從文化演變規律

  今天重新評述魯迅,我們並不是要對他進行道德或政治上的評價,因為任何這種評價都不能避免政治偏見,我們所要思考的是以魯迅為代表的國民性改造思維。事實上,魯迅文章撤出中學教材本身並非驚天地的大事,也不會影響喜歡魯迅的讀者繼續讀魯迅的文章。放在今天,如何看魯迅和他的文章,仍然充滿了政治含義,由於長期的造神運動,魯迅被推上神壇,讓他不再是單純的文學家,因此,撤出魯迅的文章才會顯得爭議巨大。

  在這裡,我們並不討論是否該從教材撤出魯迅的文章,而是思考魯迅對國民性的描述及改造思維。無法否認,魯迅描述的中國人的“劣根性”是存在的,至今依然,但這不是要對人進行改造的根本理由。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強調,中國古代的制度不應以“專制黑暗”四個字來抹殺,因此完全否定傳統和中國人固有的秉性,有違文化與歷史的傳承,其必然帶來糟糕的結果。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之一,魯迅的文章帶有極強的時代烙印,也有大量的偏見。站在當下的歷史冷靜回顧魯迅所處的時代,可以發現,正視傳統,遵從傳統文化的發展規律,似乎較為妥當。在對人性及國民性的認識方面,在文化與傳統的延續方面,不妨承認人性的不可改變,用制度的方式來約束人,而不是借助思想改造的方式來進行大刀闊斧的國民性改造。

  衣食足則知榮辱 告別魯迅式國民性改造

  魯迅式的國民性改造出發點也許是良好的,願望也是希望中國能夠強盛,能夠有新國民面對新世界,但是國民性改造的結果並未使中國人變得更好,國人讀了幾十年的魯迅,也無法從中找到改造國民性的完美方案。因此,今天和魯迅式的國民性改造告別,可以說正當其時,或許今天更應該重溫管子所言“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用更好的經濟建設和制度建設來促進人的改變,而不是站在沒有根基的角度高喊國民性改造。

  告別魯迅式國民改造並不是要告別魯迅,魯迅的文章今天依然有價值,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這些文章背後的時代和寫作環境,讓魯迅回歸文學,讓國民性改造思維進入歷史,如是,中國方能從“民族劣根性”的羈絆中徹底解放出來,才能從容的去面對時代的變遷,才能用務實的態度去解決自身的缺點。

  告別魯迅式國民改造,意在告別虛妄的烏托邦思想,意在告別靠改造改變人性的思維,毛澤東說:“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與其把希望寄托在個人的思想與道德上,不如將希望寄托在制度上。

  在未來,期望魯迅不再是政治符號、文化符號,而是文學家,中國文化的批判者,中國人能客觀看待魯迅。啟發民智,可以有魯迅的文章,也可以有喬治.奧威爾、茨威格的文章,但卻不能有改造國民性的念頭。中國的進步是一條漫長的歷史路,我們當重溫胡適“寬容比自由更重要”的思想,“挑那重擔,走那長路”。

結語

  紅色高棉宣稱自己奉行的是“最純潔”的共產主義,舊政權的軍政人員、知識分子等“新人”必須接受改造才能新生,結果他們取消了城市、取消了貨幣、取消了正常的夫妻關係。

  (騰訊文化觀察2013-09-16第162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