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GDP增長不代表更幸福——科斯助手王寧談科斯

http://www.CRNTT.com   2013-09-24 11:48:54  


 
  王寧:所謂的“邊緣革命”是指體制外的力量引發經濟產生革命性的轉變。正如我們書中所指出,來自社會邊緣的力量當然可以成為改革的主要推動力。在中國改革的過程中,社會主義集體經濟之外的邊緣力量是市場化的主要推手。

  人物周刊:科斯認同哈耶克的“由於社會中的知識是分散的,所以計劃經濟不可能成功”的理論。從歷史的經驗來看,計劃經濟也曾全面或局部地發揮過巨大的作用,尤其在社會主義國家。例如二戰和冷戰時期的蘇聯,甚至在美國這樣的自由經濟市場,政府也依靠干預市場進行“計劃”而挽救經濟危機。應該如何理解哈耶克的這個理論呢?

  王寧:政府獨享強制權力,在經濟中當然扮演一些不可替代的角色。但以國家力量調動資源的特權是一柄雙刃劍,即可成事,更能敗事。

  人物周刊:上面這個問題或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看作是凱恩斯和哈耶克之爭,科斯是怎麼看待凱恩斯和哈耶克的理論的?

  王寧:哈耶克是科斯多年的同事。哈耶克年長,當科斯還在倫敦經濟學院時,哈耶克已經名滿天下。哈耶克後來非常推崇科斯的工作,兩人關係很融洽,曾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多次向諾獎委員會提名科斯。科斯也曾多次私下嘆息:哈耶克不應該放棄經濟學,轉向政治哲學。凱恩斯主義在戰後盛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科斯一方面懷疑政府干預經濟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擔心經濟大幅度滑坡後人心思變,會走向政治極端(包括納粹和斯大林主義)。

  人物周刊:應該如何理解科斯提出的在中國生產更多的東西和讓中國變得更好是兩碼事?

  王寧:中國的GDP可以增長,但中國人不一定更幸福。譬如,由於忽略環境成本,生產的增加不一定意味社會福利的提高。又譬如,由於國家力量仍然左右某些中國市場,生產的物品不一定符合廣大消費者的利益。

  人物周刊:科斯提出中國缺乏一種開放的“思想市場”,中國的經濟政策將會得益於“觀念討論”,究竟這種“思想市場”在中國受到的束縛和主要障礙是什麼?

  王寧:缺乏“思想市場”即是缺乏法制,以致公權泛濫,侵害人民的利益。這是威脅中國市場秩序的主要障礙。明儒黃宗羲有言,如果“公天下是非於學校”,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遂亦不敢自為是非”。中國傳統的政治理想,“天下為公”,有獨到之處;它不同於西方以政黨相爭為基礎的民主。但如何把“天下為公”付諸實踐,應該是中國人義不容辭的挑戰。

  人物周刊:科斯認為中國的腐敗問題應該依靠中國人自己直面腐敗,然後才有可能最終鏟除腐敗。但現實並沒有那麼簡單,中國人民歷來認為腐敗將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科斯對此怎麼看?

  王寧:權力和腐敗是共生體。讓權力在陽光下運作是監督權力和遏制腐敗的良藥。另外,任何政權不可能完全根除腐敗。很多情況下,腐敗只是表象,只是果,並非左右政治興衰的真正的因。

  人物周刊:科斯對中國現行的土地制度表示過不滿,覺得它阻礙了許多潛在的交易,阻止了土地生產力和價值變得更大的可能。而目前的中國,土地制度的改革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在土地問題上,科斯有沒有好的解決方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