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鄭永年:中國的經濟特區解決了什麼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3-10-29 09:23:21  


 
物質利益是進步的主要動力

  第二,特區解決了一個物質利益驅動改革的機制問題。誠如馬克思所說的,物質利益是驅動人類進步的主要動力,實際上,物質利益也是驅動內部改革的主要動力。開放和改革不僅僅是上述意識形態層面的問題,也是物質利益問題。無論是開放還是改革,都涉及到利益成本誰來承擔的問題。改革開放之初,中國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改革開放所需要的“錢”從哪裡來?對任何發展中國家來說,是否可以得到最初用於發展的資本,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發展的成敗。沒有資本,就沒有發展。實際上,如本欄上周所討論過的,即使在華國鋒時代,中共已經意識到利用外資的重要性。外國的“錢”,也就是外資,在當時也具有意識形態層面的意義,也有姓“資”姓“社”的問題。中國的優勢在於存在著大量的海外華人資本。這就是中共為什麼設深圳等沿海特區,因為沿海地區有大量的海外華人關係。中國現在已經是一個資本過剩的國家,“錢”的問題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了。但當時如果沒有海外華人資本的進入,中國特區很難成功。因此,也有一些學者用海外華人資本來解釋為什麼中國的特區成功了,而其他國家例如俄羅斯、印度等沒有成功。

  第三,特區也解決了一個如何吸引各國“最優實踐”(best practice)的問題。中國強調要學習各國先進的經驗,也就是最優實踐,但這並非易事。當國外的最優實踐和現存體制利益不一致時,必然遭到現存體制的排斥和抵制。這道理和我們所討論過的意識形態層面的排斥和抵制是一致的。因此,要學習外國的最優實踐,必須創造新的制度空間,特區就扮演了這樣一個功能。在特區之內,不僅不同方面的最優實踐可以學,而且也可以根據需要,自己來組合不同的最優實踐。中國的很多方面的體制創新,尤其是經濟體制,都是先在特區實踐,這本身就表明特區在體制改革方面的重要地位。

  特區也解決了很多經濟體制層面的問題。在一個宏觀的層面,中國的經濟特區建設不僅僅是特區本身的事情,而且更是國家改革開放的“領頭羊”或者“排頭兵”。實際上,這也是改革者的“頂層設計”,即通過特區建設來推動整個國家的發展。現在越來越多的領導人,尤其是地方領導人,僅僅把特區看成是特區所在地的經濟發展,這是沒有理解特區的本來意義。

  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今天,中國改革開放的各個階段和經濟特區是分不開的。概括地說,中國的改革開放走過了三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就是1980年代的“請進來”的政策。“請進來”就是把自己的國門打開,讓外資和外國技術進來。“請進來”,也就是原始資本的進入,這一步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這一步,改革和開放就很難成功。很多國家都試圖實行開放政策,但外資仍然不進來。如前面所說,中國的優勢在於擁有大量的海外華人資本。在80年代,首先進入中國的是來自港、澳、台的華人資本,也有少量的來自東亞其他經濟體的資本。直到鄧小平“南方講話”之後的新一波發展過程中,來自日本、韓國的資本大量進入,歐美資本仍然很少。歐美資本的進入,主要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早期華人資本的技術含量比較低,後來進入的歐美資本的技術含量則較高,但如果沒有早期的華人資本的進入作為基礎,也很難有後來大規模的發達經濟體的資本的進入。無論是什麼樣的資本,經濟特區始終是它們的最優選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