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從上海報業整合看中國傳媒變局

http://www.CRNTT.com   2013-12-01 10:27:50  


 
五、對上海報業未來發展的建議
 
  未來上海報業集團如何發展,筆者嘗試提一些對策,供大家探討: 

  1,倡導傳統報業的“公益文化”理念。報業的資產根本上是國有資產,報業又承擔著輿論引導和文化發展的公共責任,因此,當傳統報業普遍遭遇危機的時刻,上海報業在變革和發展中應該大力倡導和推動傳媒業的“公益文化”。
 
  一方面,伴隨自媒體的興起和網絡碎片化傳播的態勢,真正專業、原創、獨立的新聞業還是要靠嚴肅、專業的機構媒體來承擔,要靠機構媒體遵循專業規範、投入高成本去獲取事實、報道真相。因此,公民理性和公共空間的培育需要主流報紙的堅守,避免過度商業化、功利化的市場取向。另一方面,政府給報業集團以地產、資金扶持,本質上,讓報業集團享受到競爭便利甚至特權,既然你獲得了公共資源分配的好處,則必然要為促進公共利益承擔更大的責任。
 
  因此,倡導和實踐傳統報業的“公益文化”是順理成章的事。所謂“公益”並非是不走市場,而是“不以賺錢為主要目的”,以提供高品質的嚴肅新聞為主要責任。可實行“收支分開”,不足的部分直接由集團或政府補貼,由此增強其公益性、非營利性的色彩。上海若能在報業的“公益文化”傳播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無疑對整個行業的危機應對發揮積極示範作用。這方面,《文匯報》和東早網可作為實驗平台。
 
  這次上海報業改革中,市宣傳文化專項資金連續3年、每年1億元的專項扶持資金中,除5000萬元用於支持發展新媒體,另外5000萬元用於扶持《上海日報》、《文學報》等外宣媒體和具有文化影響力的報紙。這種專項資金的扶持,便是對“公益文化”傳播的積極保障和推動,不過,在具體項目的選擇和安排上,還可以進一步推敲。
 
  2.堅持“分類定位、分類發展”宗旨。未來的報業改革,必須要走“雙軌制”,即宣傳的歸宣傳,市場的歸市場。因此,《解放日報》這樣的黨委機關報,要減輕其走市場的盈利壓力,專注、負責地承擔起引導主流輿論的職責。這次新集團成立時,也明確了《解放日報》的黨委書記同時也是報業集團的黨委副書記,這種人事安排充分說明其機關報的政治地位。
 
  而《新聞晨報》這樣的都市報,則要建立更加靈活的現代企業制度。其中,關鍵有三:一、真正賦予《新聞晨報》這樣的公司以獨立的公司法人地位,推動其按照市場規律,放手走市場化經營、規模化擴張的道路;二、減輕其“子報養主報”的負擔,鼓勵其將每年億元的利潤投入各種新媒體項目的投資和業務發展;三、在新聞內容管理尤其輿論引導方面,不必給其布置太多宣傳方面的“命題作文”,給其適當“鬆綁”,讓其輕鬆上陣、快速發展。
 
  據悉,“市委領導表示,上海報業發展到目前,什麼規矩必須堅持,什麼規矩可以鬆動,什麼規矩可以打破,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如果所有的規矩一成不變,就沒有活力。而堅持、鬆動和打破的紀律或標準,就是導向的正確。”如果宣傳管理部門,在上海報業“分類定位、分類發展”的宗旨下,採取更加靈活、寬鬆的新聞管理政策,則無疑對《新聞晨報》《新民晚報》這樣的市場化報紙有很強的助推作用。
 
  3.實施“股權激勵”機制發展新媒體。新上海報業集團成立後,在市宣傳文化專項基金的扶持下,在集團投融資平台的推動下,必須要在新媒體領域中有所建樹。而新媒體項目的孵化,需要“創業文化”,需要在集團、主報和創業者之間探索包含股權激勵機制在內的現代公司制。
 
  前階段,按照宣傳部門要求,各家報紙先後拿出一些新媒體項目,比如《解放日報》的移動客戶端電子報“上海觀察”、全媒體采編平台,《文匯報》的“立體報紙”融合傳播平台,《新民晚報》App集群平台,《上海日報》的英文生活咨詢數字平台等。針對這些項目,上海報業集團必須要有膽魄進行改革創新,建議可在一些利用報業品牌、資源相對較少的項目中,鼓勵創業團隊投資占股,在做大項目的同時也獲得自身回報。
可以預見,未來的報業生產將不再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而必須轉變成輕巧、靈活、小規模生產的組織形態。在集團內部大膽探索公司化的股權改革機制、小企業的創業孵化機制,未來可能形成“一個集團、三個報系、若干公司”的組織結構。
 
  (作者為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新聞學系主任)

  來源:財新網2013年10月25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