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人均資源越多的國家越窮?

http://www.CRNTT.com   2013-12-13 11:33:56  


 
  那麼台灣和日本是不是資源問題上的特例,而中國大陸服從一般的通例?換言之,把所有的國家放在一起,通盤考察人均資源和國家發達程度的關係,總該是人均資源多的國家有比較大的概率成為發達國家吧?

  對於這個問題,我後來從翻書、聽課和請教他人得到的一致回答不僅僅是否定的,甚至是相反的。這個問題屬於發展經濟學的領域,不止一個學者花了很多時間整理出世界各國的人均資源數據和人均GDP數據,再計算他們的整體相關程度。不同的學者得到的一致結果是:一般情況下人均資源越多的國家越窮。換句話說,富國人均資源少是常見的通例,窮國人均資源多也是常見的通例,反倒是人均資源多的富國和人均資源少的窮國屬於特例。

  關於人均水資源和發達程度無關的道理很容易理解,一個人一年能喝能用的生活用水其實就只有那麼多,超過那個生活必須的淡水資源並不能帶來更好的生活,至多 不過是多洗幾次車多澆幾回草坪。真正的用水大戶是工農業用水,缺水的地方的確不容易發展耗水多的產業,但高耗水產業並非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此外,高耗水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中國大陸62%的用水是農業用水,但節水的噴滴灌方式推廣率只有7%,2/3的農業用水屬於可以節省但被浪費的部分,可見缺水不缺水,和人均水資源的關係遠不如用水方式的大。

  人均耕地面積就更不能作為發展瓶頸來舉例了。一千多萬人口的荷蘭,人均耕地比中國大陸更少,但荷蘭卻是農產品出口的第二大國。中國是馬鈴薯總產量最高的國家,馬鈴薯每畝單產只有荷蘭的四分之一。馬鈴薯是真正已經能實現“畝產萬斤”神話的作物。僅這一個例子就能看出發展瓶頸是在總耕地面積還是在農業種植技術了。此外,由於當代溫室農場、屋頂農場等土地利用方式的創新,那種把可耕地看作唯一農業用地的思維早已過時。所謂中國人均耕地少所以吃飯問題艱巨的說法,即使不考慮單產問題也已經不再符合現實。

  相比人均耕地和人均淡水資源這些數字遊戲,林業資源和礦產資源等對社會發展的因素要更明顯些。因為一般來說淡水出口不太容易,多到一定程度意義就不大了,但木材和礦產是可以大量出口賺錢的。最典型的例子當然是“富得流油”的產油國。然而,除了這些石油輸出國,絕大多數情況下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對經濟的貢獻率都很有限。在幾個傳統的所謂資源大國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自然資源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都遠遠不到百分之十。在被公認為資源條件得天獨厚的美國,自然資源(森林、煤、金屬礦、石油和天然氣)對GDP的貢獻率加起來常年不到1.7%。顯然,這些國家的發達程度主要來自他們的國民教育水平和生產率,和礦產資源多還是少仍然關係不大。

  如果從一個歷史的角度來看,很多時候豐富的礦產資源甚至會成為後發展國家的障礙。因為政府只要控制了這些礦就可以輕鬆獲得維持統治所需的財政收入,成為一個全能型的政府,既沒有動力改革社會制度釋放國民的創業動力,也沒有動力投資科技教育增進生產率,更不必向國民開放參政議政增加決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而這幾個後果都顯然不利政治經濟的長期發展。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雷德曼記載了一個美國人對一個伊朗工程師的提問:“你們這個國家要是沒有石油,可怎麼辦呐?”

  伊朗工程師回答道:“我們要是真的沒有了石油,我們就會像日本一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