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赴美建廠:“世界工廠”逆襲美國?

http://www.CRNTT.com   2014-01-02 12:23:31  


 
  第二大因素:大環境——除了人工,美國許多成本更低,投資環境又相對透明、成熟

  貿易壁壘陰影其實籠罩著中國企業很多年。許多中國企業在七八年前就在東南亞地區設廠。因為歐美的貿易壁壘並沒有涉及這些國家。這裡面也有勞動力成本因素,隨著中國該項成本的增高,一些外商也逐漸把在中國的製造企業搬到東南亞去。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耐克,在2010年,越南已經超越了中國,成為耐克最大的製造基地。如此一說,搬到鄰國去豈不是比漂洋過海去美國投資開廠更省事?

  問題就在於,大家逐漸發現,在這些東南亞國家,儘管勞動力成本低,可別的隱形成本和政策風險不低。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是一個,政策變動的不確定性也是一個。對抗壓能力低的中小企業就更是考驗了。

  而這時候,隨著頁岩氣的開發,美國在包括能源上的各種成本優勢逐步體現。能源價格便宜又供應可靠,工業用地成本更低,同時還有發達的基礎建設和物流體系。除此之外,對中國出口企業來說還有個因素是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舉個例子,在美國設廠的這家紡織企業就表示,在當地的電價是在中國國內的一半。美國很多地方也在積極招商引資,給予相關企業扶持和優惠。整個操作過程也更為規範和透明。這些都足以抵消掉勞動力因素了。所以不止是中國企業,印度、俄羅斯等許多地方的企業也都去美國開廠。像是紡織業,印度孟買的兩家企業去年都相繼宣布在美國設廠。

  事實上,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世界投資報告》,這兩年美國都力壓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對外直接投資接受國。別的國家都來美國投資,美國自己的製造業當然也有遷回的趨勢。波士頓咨詢公司就預測稱,運輸產品、計算機及電子產品等多個行業的製造業將回歸美國,所涉及產值約占美國從中國進口額的30%。

被推動後,新建工廠對製造業而言是更穩妥的做法

  和高調併購比起來,投資設廠對製造業來說更務實,受政策風險影響小

  投資有兩個維度,一個是直接買現成的,好處是可以利用被並企業已有的品牌、技術、人才和經營資源渠道。然而這條路並不好走,一不小心就會引發各種民族情緒,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大。失敗的併購案例不少,華為、中興、三一重工等國內的龍頭企業都曾經碰壁。另一條道就是自己去美國建設工廠。這樣做能夠給地方上帶來很多的稅收、工作機會等利好,所以美國許多州都用各種優惠政策吸引中國企業去。比起併購,特別是大規模的“高調併購”來說,這是一條更為穩妥、保險的道路。日本人的教訓就在此,他們最初以超高價位買洛克菲勒中心等事件引發了許多美國人的反感,由此甚至誕生出一個“日本公司學派”,認為日本企業的對美投資是政府和民間勾結的陰謀。而以車企為代表的日本企業最後選擇的辦法就是赴美設廠,並且與當地社群搞好關係,依然賺得盆滿鉢滿。

  除了政策因素而外,還有一個次要點就是,建廠對於很多本身以美國為市場的製造行業來說也更為靈活,選址可以更靠近自己的銷售地,規避工會等風險(工會在美國各地的力量強弱不一),而且美國的一些基礎性的製造業本身工廠設施可能也陳舊落後,翻新不易,還不如新建廠房划算。

  那麼,製造業赴美建廠到底是勝利的逆襲還是資金的流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