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什麼是中國成功現代化的密碼

http://www.CRNTT.com   2014-02-03 10:17:31  


知名經濟學家、東南大學教授 華生
  中評社北京2月3日訊/什麼是成功現代化的密碼?知名經濟學家、東南大學教授華生撰文指出,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2億勞動人口在城鄉間的長期流動,不僅造成了巨大的勞動時間浪費和對交通運輸能力的壓力,造成人力資本素質不能隨產業升級而提高,造成非舉家遷涉的家庭悲劇和第三產業的長期壓抑,造成農村土地集約使用的瓶頸和農業規模經營和現代化的障礙,而且隨著新生代農民工越來越不願意也不可能再返鄉務農,造成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

  因此,實現農民工及其家屬的市民化即可融入的城市化,既是實現公民權利均等化的要求,也是中國社會穩定、經濟持續增長的必由之路。

  現代化本來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意味著它至少在經濟上與當代發達世界進入相同的狀態。因此,人們也常常用發達國家的人均GDP水平,即是否進入人均高收入行列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發展程度。從經濟結構上看,現代化是一個國家從農耕文明向工業化、城市化文明的轉變,人均收入提高是這個結構轉變的結果。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還停留在農業社會而實現人均高收入。所以,工業化、城市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工業化是在農耕文明中發生或引進的。因此,先進的工業和城市與傳統落後的鄉村農業並存的二元經濟結構是現代化的起點。現代化就是二元經濟結構此消彼長、城市化率不斷提高的過程。但是,對於一個落後國家,實現從落後農業國向先進工業國的轉變,而面臨著資本短缺、積累不足等種種困難。經濟起飛的前提條件是農產品(000061,股吧)剩餘的積累能支撐早期工業化的起步。我國在50年代土地改革和國家工業化的布局發展,就是這樣的良好開局。只是由於後來長期採取的經濟的封閉體制導致工業化的發展幾經曲折。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和引入市場經濟體制,既激發了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又使中國開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能夠充分利用後發優勢和比較經濟優勢,實現了持續達30多年的經濟起飛。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高速發展,在世界經濟史上,就人口經濟體量和持續的時間來看,都是絕無僅有的。但是由於我們起飛的人均收入起點很低,目前我們仍然處在典型的中等收入階段和二元經濟結構轉變的中期。從這個角度看,並沒有超越二戰之後相當一批經歷了經濟快速發展、今天仍處在中等收入階段的發展中國家,與東亞已成功實現現代化轉型、進入高收入階段的日本、韓國、新加坡和我國台灣等地區相比,仍然存在要完成二元經濟結構轉變的挑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