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發達國家“再工業化”下中國製造業的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14-02-23 08:39:12  


 
  一方面,從盈利能力及品牌地位來看,中國製造業競爭力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近30年來,中國製造業經歷了追趕乃至在規模上超越主要發達國家的過程,2010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在全球占比超越美國,成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但從整體來看,我國製造業仍處於產業中低端水平,盈利能力及品牌地位有待提升。從國內來看,2012年入圍中國500強的272家製造業企業利潤占比僅為25.04%;從國際來看,我國製造業缺乏世界一流大型企業與知名品牌,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高附加值環節份額相對較小。

  另一方面,從研發投入比較來看,中國製造業競爭力提升亦面臨較大挑戰。近年來,我國對研發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大,研發投入規模占GDP比重從1995年的0.6%逐步提升到2011年的1.6%,但與美歐發達國家仍有一定差距。目前在全球研發投入排名前50的企業中有18家為美國企業。預計美國2012年的工業研發經費將達2730億美元,即使扣除美國企業在境外的相關投資,也將超過中國的研發總額。美歐發達國家長期以來積累的研發優勢使其搶占了技術制高點,其借此在各種技術指標上設定的所謂“國際標準”,更是對我國製造業向高端發展形成較大挑戰。

  挑戰與機遇往往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發達國家“再工業化”也為中國實現跨越式發展帶來機遇。

  首先,發達國家“再工業化”與即將到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向我們展現了不同於傳統流水線、集中化機器大生產的全新生產方式,生產要素、組織模式乃至市場供給與需求都將出現重大變化。這對我國進一步推進增長方式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給予了重要啟示。未來在繼續堅持增長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約式轉變的同時,應將轉型的對象從生產要素結構進一步擴展至供給結構、需求結構等領域,以經濟結構戰略調整為主攻方向,更強調協調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個人、城鄉、區域間的利益關係,國民公平待遇關係,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實現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

  其次,“再工業化”是發達國家反思過度“去工業化”、推動回歸實體經濟的發展戰略。“再工業化”並非簡單的製造業回歸,而是在發展先進製造業的基礎上,加強製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實現服務業高端化發展,優化產業結構。

  在過去一段時期,我國產業結構雖然順應需求變化,並支撐了經濟高速增長,但產業過度集中於原材料及加工製造中低端環節等問題,也成為影響我國未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優化產業結構是新時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路。在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轉型的進程中,應充分汲取發達國家過度“去工業化”及發展高風險、高杠杆的金融業務導致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脫節的經驗教訓,借鑒其“再工業化”發展戰略中具有前瞻性、符合發展大勢的政策措施,根據不同類型行業的特點,有重點、有差別地推進結構優化升級,重點通過突破研發、設計、營銷網絡、品牌和供應鏈管理等制約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環節,改造提升製造業,優化三大產業比例關係,建立完善現代產業體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