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在中國做生意的洋智囊

http://www.CRNTT.com   2014-02-21 12:34:56  


 
  根據公開信息查詢,國際專家參與中國改革,最早可上溯至20世紀80年代,包括斯蒂格利茨、米爾頓·弗裡德曼等一批經濟學家,都曾作為中國政府特邀經濟顧問參與中國改革的探討。

  早在1983年,鄧小平就提出,要利用外國智力,請一些外國人來參加我們的重點建設以及各方面的建設。對中國來說,快速的發展與轉型期的矛盾兩相交織的社會背景,迫切需要更多元的智力支持。

  1988年,弗裡德曼甚至專門給中央高層寫了一封信,其中所提到的主要經濟政策,比如放鬆外匯管制、反通脹、“價格闖關”等都在後來10多年裡得到部分或全部印證。

  也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洋智囊的身影開始頻頻出現於地方政府及各大央企的決策研究體系中。

  2000年10月,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首任院長、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的積極推進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成立。朱鎔基在成立大會上說:“中國經濟開放正處在調整結構、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的任務宏偉而艱巨,關鍵是要有人才。”成立這個顧問委員會,就是要“學習成功企業的管理經驗,學習世界上優秀管理學院的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

  麥肯錫全球董事合夥人、北京董事總經理餘進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從自己近14年的親身經歷來說,感到中國在使用外腦方面變化很大。

  一是一些過去疑惑於“‘西醫'能治得了‘中國病’嗎”的企業和政府部門正在轉變觀念,越來越多的中國本土客戶、企業、政府成為麥肯錫的服務對象。二是合作的模式越來越深入,過去是5年一規劃,現在更多的是一年一年的長期合作。三是為了適應中國市場的需要,麥肯錫培養了一批中國生中國長的合夥人,這些項目負責人可以更有效、更好地為中國政府和企業服務。“我本身就是這樣的例子。”餘進說。

  餘進的這一感受,也得到了多家洋智囊高管的認同。

  埃森哲大中華區主席李綱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最近10年一個突出的轉變是,“最初進入中國市場時,我們的客戶仍以跨國公司為主,而現在80%以上的客戶是中國本土企業”。

  羅蘭貝格全球執委會成員、高級合夥人兼大中華區執行副總裁吳琪回顧10年來公司業務在中國的發展,表示有兩個主要變化:一是有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始接受外國的咨詢公司,他們的服務對象從最早的在中國的外企,到大的國有企業,再到中等規模的企業、民營企業,且後者的比例一直在增長;二是企業要求的“題目”越來越多樣化,對項目實施的要求越來越多、越來越高。

  波士頓咨詢公司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黃河認為,中國的客戶,無論是企業和政府,對國際戰略咨詢公司的開放度都比10年前好了很多,在接受程度上也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把智囊公司的建議采納到經營決策之中。

  “最早咨詢行業興起的時候,可能只給一個理念就受益匪淺,比如業務組合、產業鏈、供應鏈,但現在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知識的快速傳播,大家對僅是概念性的東西已經完全不滿足了,客戶需要確實能解決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的意見和建議。”吳琪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