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扶貧“害”了非洲?

http://www.CRNTT.com   2014-06-03 11:49:27  


 
  莫友出生在贊比亞,在英國劍橋和美國哈佛獲得教育,曾擔任全球知名的高盛投資公司的經濟師和世界銀行的非洲專家。在這本新著中,她以大量實例指出,西方對非洲的援助,不僅無法解決非洲經濟問題,反而會使非洲一直貧困下去,援助等於把非洲推入了火坑。

  莫友認為,長期的援助造成非洲國家不堪重負的債務,通貨膨脹加劇,欠缺對匯率市場的異常動蕩的抵禦能力,也無法吸引高質量的投資。她的結論是:"援助實際上是政治、經濟和人道主義的災難。"

  事實上,非洲雖得到源源不斷的援助,但今天非洲人的實際人均收入卻低於1970年代;超過一半的非洲人口(約3.5億)每天生活費不足一美元。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每48個非洲人中,有九個比1960年更貧困。

  被溺愛的孩子永遠長不大

  主張援助非洲的人,往往強調二戰後美國幫助歐洲經濟復甦的馬歇爾計劃:二戰結束後,美國立即援助了歐洲130億美元(今天相當於一千億美元,但也只是西方援助非洲二萬億美元的二十分之一)。但馬歇爾計劃是短期的、有限的、目標清晰的,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的建設。而今天西方對非洲的援助,則是不設時限的、缺乏具體目標的、給窮人平分的救濟。雖然這樣做能使窮人的狀況短期有所改變,但無法從長期目標上,使整個國家脫貧和現代化。

  另外,當年接受馬歇爾計劃援助的歐洲國家,不覺得這項援助是美國對他們的虧欠。而且他們做出周密的經濟計劃,有效地使用了援助款。但非洲的政府,則把西方的援助視為理所當然,他們不致力經濟改革,只是負責分配、撒錢。莫友感嘆說,人類歷史上,沒有哪個國家像非洲這樣,靠這樣的援助而取得經濟發展的。"依賴不設時限捐獻的經濟體制幾乎都是全軍覆沒,而那些不依賴於援助的國家倒取得成功。"

  例如前東歐的波羅的海三小國,獲得獨立後,並沒有獲得美國的馬歇爾式援助,而主要依靠自身的經濟改革,走充分的市場經濟道路,結果都取得經濟成就。從1995到2007年,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立陶宛三國的實際收入分別增長了驚人的167%、146%和125%。

  亞洲的經濟四小龍(台灣,韓國,新加坡,香港)也不是靠西方援助,而是靠走市場化和全球化而經濟騰飛的。即使當今中國,也主要是因為走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以經濟改革、低廉勞動力等吸引外資而經濟發展的。因此一位中國學者曾就此感嘆說:在中國,越是受到保護的國有企業越沒有效率和競爭力,只能靠壟斷維持生計,而民營企業卻發展壯大。到底是採取市場經濟還是遠離市場,這本身就是個不言而喻的答案。自立的孩子早當家,而溺愛的孩子卻永遠長不大,國家也一樣。

  這在西方也同樣,在美國以及歐洲國家,那些靠領取福利生活,尤其那些好吃懶做,專靠吃納稅人的錢而活的人,沒有一個因此而脫貧、成為"百萬富翁"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