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當前國際貿易發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走勢

http://www.CRNTT.com   2014-06-05 08:57:34  


 
  能源貿易變局影響深遠

  文章指出,在全球貨物貿易中,能源貿易因對國際政治與經濟格局的重要影響而始終備受矚目。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前,石油價格最高曾經達到每桶147美元,雖然一度暴跌,但是大致維持在80—110美元區間波動。石油價格居高不下,推動著世界各國對新能源的研發和投資。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等,各種新型綠色可再生能源的產業化都被列入大國國家戰略,新能源的開發被看作引領世界經濟走出危機、走向復甦與繁榮的重要引擎。恰逢此時,美國頁岩氣開採技術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國際能源署在2012年11月份發布的《國際能源展望》中預測:美國將在2015年取代俄羅斯成為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到2035年能源自給率將達到97%。

  頁岩氣革命影響深遠。首先,美國的成功激發了全球對頁岩氣開採的熱情,包括中國、德國、波蘭等歐亞國家正在奮起直追,全球能源供應版圖將隨之發生深刻變化。第二,這種革命性的變化將對世界經濟與政治格局產生深遠影響。美國的經濟發展和國家戰略都獲得了巨大利好,頁岩氣革命將降低美國再工業化成本,加速美國經濟復甦進程,增進美國製造業競爭優勢,改善美國貿易環境,強化美元的全球主導貨幣地位,鞏固美國全球霸主地位,中東的戰略地位將有所下降,美國可能會騰出更多的力量致力於重返亞太。

  亞洲經貿發展最具活力

  文章分析,從國際貿易的地區結構來看,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新興工業化國家地位的上升是國際貿易格局中的新特征。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實力和地位進一步凸顯。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新興經濟體前進道路中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它們對發達國家的市場和技術依然有很強的依賴性,粗放、高碳的經濟增長方式在未來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考察二戰以來國際貿易的格局變化,東亞的新興經濟體呈現出高速、持續的增長特點,它們群體性崛起正在改變世界的經濟版圖。

  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先是日本、亞洲四小龍,然後是中國和東盟,亞洲經濟體上演了不同水平的國家和地區依次崛起的精彩劇目。從1948年至2012年,亞洲在全球貨物貿易中的比重,從14%一路上升至31%,而同期,北美地區從28%下降至12%,歐盟從35%上升至50%之後又回到35%,非洲、拉美和獨聯體國家都處於在波動中下降的狀態。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在日前發布的《2030年全球趨勢:可能的世界》報告中指出,如果目前的趨勢能夠保持下去,亞洲的實力很快就將超越北美和歐洲。所以,從全球經貿格局來看,亞洲是未來全球經貿發展最富有活力和最有增長前景的地區。亞洲經濟發展的這一態勢,給中國經濟發展創造了難得的地緣優勢和戰略機遇,但這一態勢也是今天美國、歐盟競相將戰略重心向亞洲轉移的最主要因素,大國博弈讓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貿易保護主義呈現新態勢

  文章稱,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在全球市場疲弱的狀態下,貿易保護主義開始呈現出新態勢。第一個新態勢是以低碳名義實施新保護主義措施。碳標簽是其重要代表。所謂碳標簽,即把生產過程中的碳足跡(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量)在產品標簽上量化標示出來,以標簽的形式告知消費者產品的碳信息。使用碳標簽正在成為全球性潮流。國際標準組織正積極制定產品碳足跡標準ISO14067,目前已經完成草案的擬定。碳標簽的推行實施,將凸顯遠洋運輸導致的巨額碳排放,顯著削弱中國和東南亞等遠離歐美市場的國家和地區的低成本優勢,導致歐美投資轉向墨西哥、東歐等靠近歐美市場的地區,一些投資和加工製造甚至有可能重返歐美本土,全球貿易和投資布局將深受影響。

  貿易保護主義的第二個新態勢是保護主義措施向邊境內延展。伴隨著貿易與投資的一體化、製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發達國家開始通過區域貿易協定等平台推動經貿規則從邊境規則向邊境內規則擴展,這些邊境內規則包括競爭政策、政府採購、技術創新、勞工標準和環境標準等,它們跨越國界,深入國家治理機制內部。這些從維護發達國家利益角度制定的全球經貿新規則,將從根本上打擊和束縛後起國家的產業競爭力。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意味著要對國內管理模式、制度和機制進行深遠而廣泛的改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