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GDP數據:真實比黃金更重要

http://www.CRNTT.com   2014-07-13 10:44:20  


 
  再進一步,即使按照同一種核算方法,GDP核算因採用數據、口徑等不同,結果也會有很大的差距。比如,2006年初國家統計局公布了根據第一次經濟普查資料重新核定的2004年GDP數據,與原來公布的136876億元相比增加了23000億元,修訂為159876億元,上調幅度達16.8%。這樣,2004年的GDP增長速度從9.5%修訂為10.1%,上調0.6個百分點;以前的1993—2003年間的GDP增速年均上調近0.5個百分點。2009年新一輪經濟普查後,統計部門認為GDP漏記1.3萬億元,經濟規模再次上調4.4%。

  日前有報道說,2013年,美國使用新的核算辦法,將研發支出、娛樂文化支出、退休金等指標納入GDP統計中,對2012年GDP總量重新計算,得出的數據比原來增加了3.6%(即5598億美元)。為了“與國際接軌”,也為了刺激科研投入、鼓勵技術創新,國家統計局正在修訂國民經濟核算方法,知識產權產品的研發支出將作為固定資產形成計入GDP,新方法實行後GDP總量肯定會比原來的計算方法有所提升。

  上面說了這麼多,核心是:“主觀的GDP數據”與“客觀的生產結果”是不同的。“主觀的GDP數據”是可以“調整”的,但“客觀的生產結果”是“死的”,生產活動結束後就確定了的,不管數據如何調整它也就是那麼多。

  文章稱,當然不是說作為“主觀範疇的GDP數據”不重要。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世界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說:“GDP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英國經濟學家麥迪森在著名的《世界經濟千年史》中,花費很大精力系統挖掘各國歷史數據,追溯了過去兩千年的經濟發展進程。GDP作為衡量經濟綜合狀況的數據在經濟指標體系中的核心作用,目前還沒有其他數據可以取而代之。

  GDP數據,一方面是如此重要,另一方面是主觀計算出來的,還有一方面是核算確實存在技術上的難度,所以GDP數據才可能造假,才可能被誤用,才存在巨大爭議。GDP越是重要越需要真實,但客觀上又做不到與“冥冥中的定數”絕對相符,這就有一個重要的結論:政策目標確定GDP的“上限”或者“下限”,只能是一個“區間值”才更符合實際,任何一個預先設定的數值都是主觀臆想。問題是擬定多少都可能通過“主觀計算”達到,這有什麼意義呢?

  第二個重要結論是,目前都說我們正處在經濟速度換擋期,那麼應該換到哪一擋?主觀上是不清楚的,需要通過經濟的實際運行來觀察和把握,這就尤其需要通過真實的數據來判斷。確定一個具體數值就是主觀誤導。

  文章強調,主觀上達不到絕對真實,並不是就不要真實,而是要盡量努力接近真實,至少不能拍腦袋造假。“大躍進”的教訓不僅僅是生產上瞎折騰,也包括數據造假,瞪眼說瞎話。1998年的GDP爭議至今猶在。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座談會上強調,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這里面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實實在在、實事求是。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