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不改革的社會風險

http://www.CRNTT.com   2014-07-15 09:49:44  


 
  1980年代,英國首相撒切爾想進行社會保障和教育的私有化,結果以失敗告終。很多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做不到的東西,在中國都做到了。當然,這不是要贊許的事情。西方的社會保護遠比中國好。經濟發展水平比中國低的很多國家,社會保護也比中國好。社會領域遭到極大的破壞,就導致了中國社會的不穩定狀態。

  因此這些年,中國開始重視起經濟轉型和政府轉型,社會改革的議程也開始變得重要起來。三中全會的《決定》也涉及到社會事業的改革。但是,與市場化導向的經濟改革相比,對社會事業的改革強調得不多,很不夠,尤其是對社會改革和社會事業建設過程中,政府的作用談得不多,給人的感覺還是從前的思路,即把經濟政策應用到社會領域,仍然在繼續,即使在社會領域,改革也是以市場化為導向的。

市場化造福少數傷害多數

  一些人就開始擔心,中國會不會演變成上世紀皮諾切特時期的智利。在當時的智利,軍人政權使用政治權力和行政權力,推行西方激進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即私有化。結果,新自由主義徹底摧毀了智利社會基礎,使得這個國家陷入長期的混亂狀態。中國反對私有化,取而代之的是提倡市場化。不過,如果以政治權力和行政權力來推行市場化,也會出現人們不想看到、竭力想避免的結果。

  對大部分中國老百姓來說,經濟改革是否成功,主要是看這些社會領域的服務的供應是否充分。經濟改革給少數人帶來巨大的財富,但對老百姓來說,財富便是社會保障、醫療、教育和住房等。當人們說,經濟改革的好處必須惠及人民的時候,也主要是指這些方面。對普通人來說,財富來自自己打工的收入,這份收入必須負擔得起購買所有這些社會領域的服務。一旦這些社會領域被市場化(注意區別於政府向市場購買而提供給社會的市場化),即成為有錢有勢者創造巨額利潤的地方,普通人不可能負擔得起購買自己所需要的服務。即使在資本主義國家,這些服務大多是政府提供的,而不是資本提供的。當然,西方國家普通老百姓爭取到這些服務,也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即長期的、不乏暴力的工人階級運動。

  中國的老百姓現在已經不相信政府的改革,並非一點道理都沒有,因為過去已經有太多的改革,不僅沒有給老百姓帶來好處,反而是損害了老百姓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改革是GDP導向的,是以破壞社會為導向的,改革越多,老百姓受損越大。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對改革消極,不難理解。如果實施三中全會《決定》的改革,在實踐層面仍然延續這種破壞社會的模式,社會風險會大到不可控制的程度。

  今天的中國社會,在很多方面同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歐洲,並沒有多大的差別,只強調經濟發展,而忽視社會建設和社會保護。對今天的改革,中國社會沒有什麼動靜,主要原因在於社會看不到改革和自己有什麼關聯;相反,社會普遍擔心自己會在新的一輪改革中再一次受損。但這種情況也同時說明,今後階段的改革是否成功,取決於改革能否為大多數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而這些好處最顯著的就是在社會領域。對改革者來說,要激發社會對改革的熱情,就要從社會改革中找到突破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