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信用風險的定向爆發剛性兌付並未被真正打破

http://www.CRNTT.com   2014-08-07 08:53:25  


  中評社北京8月7日訊/國內金融市場再次進入到信用事件密集爆發的時期。今年7月10日,浙江湖州金泰科技發行的“12金泰債”未能按時足額償付本息,成為債券市場首只實質違約的私募債。7月23日,山西華通路橋發行的“13華通路橋”短融券雖在最後一刻因政府援手而按期兌付,但也驚出了債權人一身冷汗。7月24日,中誠信托的“誠至金開2號”信托產品宣布延期償付,敲響了信托市場違約的警鐘。

  中國經濟時報發表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文章表示,信用風險已經更加廣泛地滲入中國的金融市場,剛性兌付的潛規則也已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但這種趨勢在不同所有制融資主體上表現出了很強的非對稱性。事實上,從今年3月5日“超日債”打響債市違約第一槍開始,信用風險的定向爆發態勢就十分明顯。民營企業成為了信用事件的重災區。同時,國有企業(尤其是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卻在更加明確的政府背書之下,變得更加“安全”,受到投資者的追捧。

  今年3月21日,在“超日債”違約僅半個月之後,國家發改委就召開了企業債券兌付工作會議,並在會上明確聲明:“今年企業債券兌付準備工作充分,債券本息足額兌付應該沒有問題。”市場將其視為政府對企業債(尤其是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發行的城投債)的更強背書。從那之後,城投債相對產業債的利差快速縮窄,顯示市場對城投債的熱情高漲。考慮到融資平台的盈利狀況在這段時間並未改善,仍然遠遠低於產業公司,市場的這種熱情顯然只來自對城投債享有剛性兌付的更強信心。

  與之相反,民營企業成為了信用風險爆發的最大受害者。由於它們與政府的距離更遠,享受到的政府支持更弱,因此成了信用風險的集中爆發區。前面所提及的信用事件,全都發生在民營企業。而在金融市場融資占比超過90%的國有企業卻成功與信用風險絕緣。這種信用風險的非對稱上升,讓本就處於弱勢地位的民營企業處境更加艱難。許多民企的發債計劃因此被擱置。而那些成功發債的民企,也必須支付更高的風險溢價來吸引資金。這樣一來,儘管民企的平均盈利能力高於國企,更遠超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它們在金融市場中的融資份額卻反而下降。金融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因而降低。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