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韓國首爾再現“科舉考試”

http://www.CRNTT.com   2014-10-15 12:17:33  


宣布考題
 
幾乎照搬了中國的科舉制度

  首爾方面表示,科舉考試對改變以血統論尊卑的社會風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為支撐朝鮮王朝500年的根基。 朝鮮時代科舉考試是通過一定的考試來聘用官吏的制度,有三年一回的定期考試和有需求時隨時舉辦的不定期考試兩種。 定期考試的文科最終合格者人數為33名(甲科3名、乙科7名、丙科23名),通過放榜禮給合格者頒發合格證書——紅牌。

  朝鮮歷史上的科舉是中國域外實行最長、最完備的科舉制度,在朝鮮備受重視,歷史上曾有“我國公道,惟在科舉”,“門塞而公道開,浮華斥而真儒出”之說。科舉制度自公元七世紀中期傳入彼時的新羅王朝,公元958年確立到1894年廢除,延續了九百年,幾乎完全照搬了中國的科舉制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歷史文化。

  那麼,中國的科舉制度是怎麼樣的呢?

  中國科舉制度最早源於中國隋代。隋朝統一後,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制代替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 )開設進士科,用考試辦法來選取進士。

  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意為可以進授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

  隋滅亡後,唐朝承襲了隋朝傳下的人才選拔制度,並進一步完善,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為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常科的科目有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道舉科等五十多種,可謂包羅萬象。其中,明經科考試內容為《論語》、《孝經》、《禮記》、《左傳》、《周易》、《尚書》、《公羊傳》等9部儒家經書,考試方式是帖經(填空)與墨義(考經文字句);進士科偏重詩賦、策問,試者不僅需要文學才能,還需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軍事、漕運等各方面作答,難度極大;明法科以律令為主,為國家選取司法人才;明字科考文字理論及書法;明算科則考數學,內容極廣,包括《算經十書》等。而明法、明算、明字、道舉等科,不為人重視,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明經、進士科的擇取率極低,唐朝孟郊考中後,欣喜若狂作《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遍長安花”。

  進士殿試第一名就是狀元,同榜人要凑錢舉行慶賀活動,新科進士前往杏園宴會,被稱為“探花宴”。宴會後同到西安慈恩寺的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白居易27歲一舉中第後就曾在雁塔寫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