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的第三個三十年

http://www.CRNTT.com   2014-11-25 10:07:34  


 
細節決定成敗

  從制度建設來看,兩個全會所通過的改革方案,既有對現存制度的改進,也有制度創新。例如三中全會所大力推動的經濟市場化,就是對1990年代中期之後企業制度改革的推進。當時實行“抓大放小”的國有企業改革,在“抓大”方面只實現了一半,就是把企業整合起來,造就了一些龐大的國有企業,但市場化仍然沒有到位。現在企業制度沒有建立起來,國有企業仍然有行政和政治界別。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進一步的市場化才能得到解決。又如,四中全會所通過的“法治”建設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開始講制度細節問題。在所有國家,關鍵不在於有沒有制度,而在於有沒有制度細節,細節決定成敗。

  儘管有了今後35年的宏大計劃,但要實施下去,仍然困難重重。一方面,改革的各種阻力不會因為集權和一場反腐敗運動就消失了。反腐敗打掉了一些具有顯性威脅的經濟和政治寡頭,但這並不是說寡頭的危險就不存在了。在一個多元利益的社會裡,改革往往會演變成利益集團之爭。如何使改革掙脫利益集團之爭的樊籬?再者,改革也很容易成為意識形態之爭。利益的分化必然導致意識形態的分化,各種不同利益也在把自己的利益上升為意識形態,在論證自己利益的合法性的同時,從意識形態層面阻攔對自己不利的改革。如何使改革掙脫意識形態之爭呢?這些是沒有答案的。

  另一方面,這個改革的過程不能犯中共高層所反覆強調的“顛覆性錯誤”。在這個過程中,形形色色的小錯誤在所難免,但顛覆性錯誤必須避免。從實際層面看,這種“顛覆性錯誤”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既可能來自於高層,也可能來自於社會,或者兩者的互動。例如,前面所討論的意識形態爭論。如果執政黨把握不好,意識形態之爭成為改革的主題,或者意識形態走回頭路,就會是一個顛覆性錯誤。再如,如果經濟改革(例如反壟斷)不到位,又有經濟寡頭演變成政治寡頭,又會出現類似周永康那樣的事件,也會演變成顛覆性錯誤,那就是領導層的分化甚至分裂。又如,如果社會治理制度和基本社會正義不能實現,有可能演變成很多經濟體都在面臨的大規模的社會抗議運動,也會造成顛覆性錯誤。

  如果既能克服改革的各種阻力,也能避免各種可能的顛覆性錯誤,今後的30年就能夠比較順利實現執政黨所計劃的長遠目標。正如鄧小平在上世紀80年代所預示的,到本世紀中葉,中國要建設成為一個民主富強的國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