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劫持案揭開澳大利亞深深隱痛

http://www.CRNTT.com   2014-12-18 10:41:54  


悉尼劫持案中的兩名死難者
 
  早在2005年12月,黎巴嫩裔聚居的悉尼Cronulla海灘就發生過種族衝突,震驚世界。5000人通過電郵與短信聯繫出現在了海灘,至少數十人呼喊“打倒該死的阿拉伯人”“驅逐黎巴嫩人”等口號,揮著澳大利亞國旗,圍住中東相貌人士侮辱、毆打,甚至煽動當地居民動手。事件中有25人受傷,16人被捕,許多汽車受損。隨後,衝突還蔓延到悉尼郊外其他居民點。雖然主流媒體在報道時,都強調是參與者醉酒導致騷亂,活動最初目的是反對黎巴嫩裔居民騷擾白人女性,但從社交媒體上流傳的反穆斯林信息來看,這一事件未必就是衝動犯罪。 

  BBC最近剛採訪了一位穆斯林移民薩利赫。他一個多月前在下班回家路上受到一名白人攻擊,手部骨折。對方揮舞著一把椅子、大喊要“殺死所有的穆斯林”。薩利赫說,雖然有監控錄像,但警方根本沒有花多少功夫去搜捕嫌疑人,這令他對澳洲警察的好印象也大打折扣。 

  據2012年的民調顯示,29%的悉尼居民、15%墨爾本居民對穆斯林持負面看法,報告還稱,移民和本土人之間的信任感日漸淡薄。 

  雖然澳大利亞整體生活水平尚可,即使邊緣化對大多數穆斯林移民不造成什麼直接危害,但輿論、政府、社會等多方面造成的不滿日積月累,確實可能在某個時刻被引爆,或被極端組織蠱惑。 

  如果說新移民由於面臨種種壓力而絕望,還能夠理解,那麼已站穩腳跟、具有澳大利亞國籍的第二代、第三代移民,甚至土生土長的人背棄“文明社會”,恐怕更引人深思:這個社會怎麼了? 

  今年8月初,澳大利亞恐怖分子沙魯夫(Khaled Sharrouf)讓自己年僅7歲的兒子提著敘利亞政府軍士兵的人頭拍照,並上傳到社交媒體上炫耀。沙魯夫本人就出生在悉尼的一個黎巴嫩家庭,本地人和黎巴嫩裔間偏見、分歧的累積,想來也是親歷者之一。 

  其他西方國家也是如此。就在沙魯夫發推特炫耀半個來月後,“伊斯蘭國”一名將人質斬首的恐怖分子被發現有“倫敦音”。幾天後,美國人道格拉斯·麥凱恩“一夜成名”——這個“籃球少年”在敘利亞反政府武裝的內訌中戰死。 

  西方青年參與恐怖組織的原因很多,除了在成長過程中始終被邊緣化的第二代、第三代穆斯林移民,也有因經濟不景氣、生活遇到波折而感到無望的本地人,甚至還有感到空虛無聊、覺得打仗比“使命召喚”遊戲好玩的。 

  若論輸出恐怖分子的“貢獻”,澳大利亞竟在西方國家中“名列前茅”。據《華盛頓郵報》搜集資料製作的圖表,澳大利亞向敘利亞輸出的反政府武裝約250人,僅次於英國(488人)、法國(412人)和比利時(296人)。這或許也能從側面反映出上述的澳洲社會問題。 

  此前,澳大利亞情報指出,至少有20名澳籍恐怖分子已返回澳大利亞,澳政府還取消了60人的護照。近期加大境內反恐力度,很可能與這些情報有關。 

  澳大利亞一直跟隨英美打仗,爭做“一等公民”,“反恐戰爭”也不例外。但西方放不下慣常的雙重標準,甚至一度利用恐怖分子顛覆敘利亞政權,這些戰爭消滅的恐怖分子也許還沒有“製造”的多。 

  政府的戰爭宣傳、陣亡士兵親友的社會影響、民間普遍的誤解、穆斯林社會的反彈,未必不會使澳大利亞陷入種族衝突的惡性循環。雖然穆斯林中只有極個別蛻變成恐怖分子,10月底悉尼還有3000名穆斯林趁阿舒拉節遊行之時譴責恐怖主義,可一旦仇恨釀成,後果不堪設想。(本文略有删節) 

   作者:岑少宇,留澳生物學研究者,獨立撰稿人 2014-12-16 08:46:53來源:搜狐評論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