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
恢複部分繁體字就能感受傳統文化? | |
http://www.CRNTT.com 2015-03-06 13:07:23 |
恢複部分繁體字就能感受傳統文化? 2015年03月06日08:00 晶報 作者:何龍 在政協會議分組討論中,導演馮小剛呼籲恢複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他的理由是,“親”的繁體是左邊一個“親”,右邊一個“見”,組成了“親”;“愛”是在“愛”中加了一個“心”。這兩字的含義是親要相見,愛要有心。結果簡化後變成了“親不見,愛無心”。 “親不見,愛無心”不是馮小剛發現的。多年之前,網上就流行這樣的“段子”: 漢字簡化後,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廠空空,面無麥,運無車,導無道,兒無首,飛單翼,有雲無雨,開關無門,鄉里無郎,聖不能聽也不能說,買成刀下有人頭,輪成人下有匕首,進不是越來越佳而往井里走。可魔仍是魔,鬼還是鬼,偷還是偷,騙還是騙,貪還是貪,毒還是毒,黑還是黑,賭還是賭。 後來有人提出異議,覺得簡體字也有好的:漢字簡化後,護用手,愛有友,灶生火,顯日明,龜有甲,筆有毛,寶有玉,衆有人,網像形,滅無需水,呼籲有口,號非虎嘯,體制為人也是為本,戰為占有不宜單人,晝乃日出一尺高,蟲不是越來越多是越少越好,而佛仍為佛,神還為神,信還為信,仁還為仁,善還為善,美還為美,福還為福,喜還為喜。 漢字的繁簡之爭由來已久。台灣有學者認為,簡體字的缺點是無法閱讀古代典籍,造成文化斷層;識別度大為降低,許多簡化字以同一符號取代不同部件,致使字型無法交代無法類推,如“又”這一個部件取代了“漢”的右半邊、“觀”的左半邊、“鄧”的左半邊等等。 然而繁體字首先是“煩體字”,不管有多少優點,一個缺點即可通殺它的所有優點——筆劃繁複,難於書寫。“蕭齊鸞齡靈叢釁”這幾個字,其繁體是“蕭齊鸞齡靈叢釁”——你寫給我看看?尤其是“釁”字,簡直就是對書寫的挑釁! 盡管現在有電腦,打字可以在繁簡之間自由轉換,但出現在屏幕上的繁複筆劃,對視覺同樣是挑釁。 說簡體字讓中國文化出現斷層,這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補救:一是讓學生多讀繁體字作品,二是把古代作品印成簡體字。 在任何語言中,文字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古代英語與現代英語差別也很大,如果只學現代英語,讀培根作品就已經有難度,更不用說讀《貝奧武夫》(Beowulf)了。love(愛)在古英語中是lufian,它就有多達十幾個時態語態變化。但講英語的國家,不會認為現代英語是對英文文化的割裂。 至於說“親不見,愛無心”,這說明言者尚未從象形、會意的初始創字中回過神來。如果用這個理論來“說文解字”,那麼拉丁文就根本無形可見、無意可會了。 在“山盟海誓”常成“山蒙海逝”的今天,即便我們把“親”改為“親”把“愛”改回“愛”,“親愛”的該不見的還是不見,該空心的還是空心,不會受到文字“見”“心”的影響。 有個文字游戲說:就算是believe,中間還是有個lie;就算是friend,最後還是免不了end;就算是lover,最後還是會over;就算是forget,也得先get;就算有wife,心里也夾雜著if…… 馮小剛還說:“能不能選擇50個或更多有含義的繁體字,增加到小學的課本里,讓小學生感受傳統文化。” 如果繁體字有如此神奇的效果,那麼我們的文化傳承豈不變得無比輕鬆?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