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智庫雜誌:香港與內地需形成命運共同體

http://www.CRNTT.com   2015-11-13 00:22:24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的本土意識萌芽。伴隨著二戰後嬰兒潮一代的成長,他們在身份認同問題上出現新的認知——雖然仍接受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但中國內地已成為陌生的“他者”,他們開始對“生於斯,長於斯”的香港投入更多的關注。港人這種意識的萌生與發展,既與港英政府有意無意的引導、強調有關(如為回應“六七暴動”改進施政手法,麥理浩時期雄心勃勃的“香港發展計劃”),也與香港社會自身的發展有關(隨著經濟快速增長,港人對本地勞工、福利等問題的關注)。總之,六、七十年代是香港社會急速變化的時期,經濟快速發展,富裕人群增加,生活環境改善,政府改進施政手法,主動介入香港民間社會,社會運動不斷出現,港人的本土意識與文化開始形成,“中國”的形象最終在忽遠忽近中成為“他者”。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已經在政治上、文化上開始確立一種有異於中國內地的“身份意識”,雖然大部分香港人仍然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但這種“中國人”的內涵已經是與內地人不同的中國人,或者是一種“高級華人”。

  1997年的香港,因天時地利人和之因素,已由一個落後的小漁村發展為一個經濟高度發達、開放的資本主義城市,傲然躋身於“亞洲四小龍”的行列。在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中,社會結構、身份認同、本土文化等都開始發生變化。香港經歷了在“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中的迷茫,在對中國內地進行“他者”區隔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如果說中國人是一種國族意義上的認同,那香港人則是伴隨著在香港出生的一代人的成長形成的一種地方/本土認同。根據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1997年下半年“市民的身份認同感”民調,認為自己是純粹香港人的佔35.9%,廣義香港人的佔59.5%,廣義中國人的佔37.8%。①

  對於1997年香港的回歸,中國內地的主流敘事(包括官方與民間)是“百年恥辱一朝雪”。很多中國人尤其是生活在內地的中國人大都認為,這是中國強大起來的一種象徵,是民族感情的一次凝聚。在整個回歸過渡期,尤其是1997年7月1日那一天,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充滿了民族自豪感,很多內地人想當然地以為香港人也會同樣抱有“普天同慶”的心情,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對於回歸,香港不同階層不同世代的人持有不同看法。面對1997這個年份,港人心態複雜,不一而具,從“九七大限”、“有錢有辦法,沒錢基本法”等流行語,以及九十年代的移民潮和諸多被視為有政治寓意的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中,可以窺見這個城市“無助、無奈”的微妙情緒。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