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中國金融改革須堅持獨特新興大國路徑

http://www.CRNTT.com   2016-02-04 08:01:03  


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免疫力仍然較弱的中國經濟,必須將金融風險防範置於首要地位。
  中評社北京2月4日電/在這個信貸已在某種程度上支撐著經濟信心的泛金融化年代,即便像美國這樣的超級金融強國,也很難找到能確保本國金融安全的動態最優化指標。中國當然也不例外。

  美聯儲日前發布1月FOMC會議聲明,維持去年12月加息之後的利率不變。這被認為是迫於全球市場壓力所做的決定,因為全球資本市場自美聯儲去年底加息之後一片哀鴻,恐慌情緒深度蔓延,倘若美聯儲此刻逆勢加息,估計不僅得不償失,還會加劇全球金融市場的動蕩。美聯儲此舉也說明,在中國股市和匯市出現波動、其他市場短期內很難企穩的情勢下,儘管美國經濟基本面暫時較為強勢,也難以獨善其身。

  稍後,日本央行在上周五宣布將基準利率從0.1%下調至-0.1%,這是該行五年來首次調整基準利率。日本央行新年伊始的大動作,很不尋常,但也在意料之中。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說得很直白,採取負利率政策是為了讓通脹率快速達到2%,如有必要他會毫不遲疑地繼續加碼刺激。

  上海證券報發表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章玉貴文章稱,全球金融市場的持續動蕩,當然不利於本就脆弱的經濟信心修復,尤其作為全球經濟增長重要動力的中國,如果不能在較短時期內穩住市場情緒,將在極為敏感的傳導機制下,向全球注入新的不確定性。因此,要駕馭業已進入“三元悖論”中期的中國經濟,早已不能局限於盯住原來幾個關鍵指標了,例如,中國有多少外儲,有多少國內儲蓄,以及投資與消費的相關指標,等等。而應放在全球經濟與金融一體化的邏輯框架下,審視中國正在遭遇的難測風險。換句話說,過去僅靠凱恩斯式的刺激計劃就能“熱啟動”經濟的時代幾乎一去不複返了。

  隨著中國金融開放幅度的加大,隨著國內外資本進出愈來愈方便,中國即便有著3.4萬億美元的外儲,也經不起市場基於“羊群效應”的提取,以及國際投資者基於看低中國市場機會的撤資行為的消耗,更何況在中國看起來龐大的外儲中,真正有意義的主要是來自外貿順差的那部分,而恰恰這部分所占比重其實並不大。所以,已有分析師建議中國必須謹慎執行金融改革方案,儘管他們認為中國資本市場還是要適當對外開放,例如在自貿區實行限額內的資本項目可兌換、推出“深港通”、拓寬境外投資者參與銀行間債券和外匯市場的渠道以及進一步擴大QFII、RQFII和QDII計劃的參與者群體、投資範圍和投資額度,等等。而包括日本央行行長在內的金融直覺靈敏者則乾脆建議,中國必須收緊資本管制,或者在適當扎緊資本流出籬笆的同時,放寬流入的渠道。而另外幾個值得關注的信號是,外資近日借道抄底A股,而中國可能暫緩推出人民幣在美國的交易和結算。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國依托跨境資金流動檢測管理信息系統,可適時監測跨境資金流動。這表明在還無法實現利率與匯率穩定以及資本賬戶自由化的三者兼具的情況下,對中國的金融監管尤其跨境金融監管確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中國決策層也高度意識到在金融開放步調方面不能掉入美國設定的圈套。

  文章認為,中國金融市場近期遭遇的動蕩,是邁向全球金融強國過程中所需經歷的階段性風險表達,反映出中國在應對深層次金融改革與擴大金融開放方面相關儲備能力的不足。金融作為基於定價與交易規則的財富分配切割器,儘管是中國追求國家能力的重要目標指向,但在制定和執行中國金融改革路線圖時,必須審慎構建基於中國國情和外部約束條件的獨特新興大國開放模型。任何時候,都應將金融風險防範置於首要地位。

  中國發展現代金融儘管有著巨大的國內市場條件,人民幣若能穩步國際化,也會相應提供中國參與全球頂層金融分工的重要杠杆,而這些年來在中國在金融市場體系發育以及金融開放方面確實積累了一定的基礎和經驗,但一個不容忽視的約束條件是:中國迄今為止所推進行的金融開放都是在以美元為中心的金融框架下展開的,哪怕是剛開業運營的亞投行在放貸方面也以美元結算。一旦中國的行為有“去美元化”傾向,肯定會招致代表現有美元利益的國際金融資本及其代言人的打壓。索羅斯及其量子基金或許只是遮人耳目的棋子之一,其在國際金融資本權力圈子中並沒有多少實質性地位,隱藏在其後的,很可能包括那些與中國保持良好溝通關係並經常能給中國提供決策建議的金融大佬以及諸多超級金融資本,他們才是最值得我們學習同時也最值得警惕的高手。偏偏中國自1994年以來的金融改革與開放的相關模型設計相當大程度上借鑒了美國和其他發達經濟體的經驗,不少方面則是生搬硬套,使得由此給出的金融開放路線圖在實踐過程出現了諸多水土不服,並放大了金融風險。

  文章表示,在中國極為複雜且發展水平仍然較低的金融體系裡,要參照美國的做法確定金融開放與發展的一般路徑,不僅需要克服的約束條件太多,而且很容易將中國的金融軟肋暴露出來,甚至存在重蹈日本覆轍的危險。一旦中國實體經濟出現處於下行周期,只要國際資本發出撤離中國的信號,只要國內市場信心出現動搖,欠缺華爾街金融熟手的中國,就有可能進退失據。

  文章強調,中國金融改革必須堅持獨特的新興大國的路徑,切不可削足適履。正如鄧小平當年所說的,中國經濟改革要摸著石頭過河一樣,在沒有先行可參照的經驗體系的約束下,我們在擴大金融開放,做強金融業的過程中,不妨穩扎穩打,局部領域局部地區先行先試,再有序推廣。而金融再神秘再高端,離開實體經濟以及投資與貿易價值鏈的支持,也是空中樓閣。

  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免疫力仍然較弱的中國經濟,必須將金融風險防範置於首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