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把握“十三五”規劃主線 科學解讀經濟增速 | |
http://www.CRNTT.com 2016-03-13 08:20:27 |
(二)“雙創”推動中國經濟躍升 要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用“雙創”激發人民群眾的無窮創造力,更好發揮中國人力資源優勢,在創業創新中推動大企業和小微企業共同發展、傳統產業改造和新興產業成長齊頭並進、服務業壯大和製造業升級互促共進。在發達國家裡,勞動者一生會轉6次職業,這體現出勞動者的轉業能力很強。而我們的教育是用工業化的思維、農業化的辦法來解決知識經濟的問題,肯定解決不好。將來我們的創業教育要以學科彈性、能力彈性作為重中之重,培養勞動者的創業能力、專業能力、轉型能力。不是每個大學生都必須去創業,但要促使一定比例的大學生創業成功。一個人創業能帶動9-13個人就業,這將很好地解決中國的就業難題。 中國走追隨型經濟發展之路,儘管實現了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但也日益暴露出種種弊端,引發出若干經濟和社會問題。要在未來的改革進程中突破生產力濃縮與轉移、產業創新與技術支撐以及人口素質提升與人力資本培育三大瓶頸,跨入新興發達國家之列,領軍亞洲經濟板塊,由追隨型向引領型發展過度,我們需要徹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立足於創新、創業,破解就業之困,緊盯先導產業,引領全球科技新動向,實現經濟社會“蛙跳式”發展。 (三)擴大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 實現“雙中高”還面臨諸多挑戰,需要付出艱苦努力。要改造傳統引擎,重點是擴大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補齊“短板”,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同時加大投融資、價格體制改革,與社會資本合作採用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實現建設共擔、利益共享。 PPP模式即公私合作關係模式,鼓勵私營企業與政府進行合作,參與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PPP模式將會帶來其它2個P——Professional(專業化)和Program(工程化),組成5P模式,由此推動政府與市場合作的耦合器,謹防塌陷“塔西佗”陷阱,打造國際資源配置中心,促進公私資金鏈條一體化,鑄造全面支撐產業發展服務平台,從而促進國家可持續發展。中國應建立PPP平台支撐下的成果社會共享機制,充分發揮這一模式的催化、激化和活化功能,破解“融資瓶頸”,防控債務風險,治理產能過剩,應對氣候變化,實現保增長、促轉型、調結構、惠民生、保穩定的戰略目標。 四、推動“ 十三五”期間五大發展理念落地 文章稱,十八屆五中全會及其通過的《建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首次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中國“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描繪出新藍圖。這五大發展理念,緊緊扣住了當代中國發展的五大命脈,表明了黨中央對中國發展路徑新的理解,也決定了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式和發展路徑。 (一)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堅持創新發展,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創新是解決改革與發展難題的重要途徑,也將是啟動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動力和實現社會平穩轉型的利器。中國走追隨型經濟發展之路,儘管實現了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但也日益暴露出種種弊端,引發出若干經濟和社會問題。要在未來的改革進程中突破生產力濃縮與轉移、產業創新與技術支撐以及人口素質提升與人力資本培育三大瓶頸,跨入新興發達國家之列,領軍亞洲經濟板塊,由追隨型向引領型發展過度,我們需要徹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立足於創新、創業,破解就業之困,緊盯先導產業,引領全球科技新動向,實現經濟社會“蛙跳式”發展。 (二)堅持協調發展,正確處理髮展中的重大關係 堅持協調發展,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髮展中的重大關係,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協調發展的前提是充分認識當前面臨的諸多矛盾叠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注意各項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耦合性,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其中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可以採取三園互動機制推動城鎮化進程。當下,中國城市化已進入快速爬升馬鞍區的背景,在人口集中、產業集聚、土地集約的目標下,通過創業園、安居園、培訓園"三園互動"的機制,借助政策制度、交互創業、混合安置,科學、高效地推動城鄉協調發展。 (三)堅持綠色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 現代生態文明是新文明觀、經濟方式、生活方式、社會發展方式、科技範式等一系列變革的系統性革命。是按照自然生態規律,運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和新能源技術,以自然的生態統一性和生態化的社會實踐方式,對自然生態進行修復性、協調性、可持續性開發,形成生產生態化、生活生態化的一種新興文明態。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綠色發展提供了廣闊前景。通過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實現城市的智能化、靈動化,未來的城市不僅可以實現零排放,還會轉換能量、產生新能量,形成綠色智慧城市。中國現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困境在於農業文明的思維和裡坊制封閉式制度環境。要想走出該困境,需要在深刻把握耦合型生態文明本質要義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運用現代技術,對城市進行生態文明改造,實現未來城市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合,打造低碳城市、零排放城市、智慧城市,創新生態文明發展路徑,引領現代生態文明發展潮流。 (四)堅持開放發展,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全球化視野下的國家改革,絕對不能偏離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的考量,必須始終堅持突出增強核心競爭力即戰略性資源的開發配置能力,統籌考慮資源配置權與道德制高點,統籌考慮全球市場與技術的互通互聯,努力實現從追隨者到領跑者、從跟從者到主導者的革命性轉身。 全球化視野下的國家改革,必須順應中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全球化進程同時是一種控制和權力的過程,在這一進程中,主導社會的主流文化模式成為範本。在全球經濟治理方面,中國當前正日益從被動參與變為主動參與,制度設計至關重要。然而,中國長期以來都缺少對制度設計中法律內在邏輯的考慮,僅是“問題導向”式設計制度,易造成參與國際經濟治理面臨制度瓶頸。消除經濟治理制度短缺、提高經濟治理制度的質量,是大力推進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關鍵。 (五)堅持共享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 下一步改革將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經濟結構轉型的進程實質上也是以社會利益重新配置為動力激發轉型的進程。或者說,經濟結構的轉型與社會利益分配的嬗變必然是一個相伴相生的進程。在中國經濟社會轉型過程中,社會矛盾似乎並未明顯消弭,反而伴隨著社會利益分配關係的重大變化和社會利益分配格局的重大調整,出現了大量的社會矛盾。我們必須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