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現場:京台學研互鑒與地方文化交流

http://www.CRNTT.com   2018-06-25 00:25:02  


福建省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陳耕(中評社 孫立陽攝)
  中評社北京6月25日電(實習記者 王寬 孫立陽)“第三屆京台學者共研會·京台地方學分論壇”於6月24日在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召開。此次論壇的研討主題是“京台地方學研究互鑒與地方文化交流展望”,與會專家圍繞京台地方學與地方文化研究與展望等方面展開了討論和交流。活動由北京市級社科研究基地北京學研究基地和京台文化交流研究中心聯合主辦、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台灣研究院和應用文理學院承辦。

  福建省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陳耕首位發言中指出,中國的潮流將推動新時代閩南文化研究三個走向:第一,爭取兩岸和平統一,閩南文化大有文章可做。第二,文化的融合發展是世界潮流,閩南文化如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課題。第三,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閩南學有無盡的問題與天地。

  台灣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語文系副教授羅景文從地方信仰、文化資產、兩岸交流等角度講述了高雄青雲宮及神農大帝信仰的發展狀態,進一步思考青雲宮如何掌握在地信仰元素,發展地方宗教特色,進而吸引台灣與大陸各地神農廟宇或炎帝故里,與之往來互動。指出青雲宮因而超越了原有的地域空間,走向兩岸、朝向國際,其發展歷程亦有可資借鑒省思之處。

  北京學研究所所長助理、北京學研究基地副主任、研究員張勃指出,明清以來北京的二十四節氣文化內容豐富,其中有國家規定的禮儀活動,又有首都所特有的節氣文化,也有地域色彩濃厚的節氣文化,具有禮俗共存的鮮明特征,反映了北京的地方特性。當前,伴隨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利用已經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有必要開展北京二十四節氣文獻搜集和田野調查工作,同時加大傳播力度,增強內涵解讀,激發民眾文化認知與傳承熱情,形成跟著節氣過日子的生活日常,並充分運用傳統資源進行文化創意和文化服務,以傳承京城文脈,增強二十四節氣文化的活力,進一步突顯北京的首都風範、古都風韵和時代風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