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中華文化圈公共產品 如何供應?

http://www.CRNTT.com   2020-01-21 00:18:08  


 
  接下來的問題是公共產品的主體是誰? 一般而言,就國家而言,公共產品的供體一定是政府。政府擁有支付公共產品的義務、實力和許可權。然而,中國面臨的困境是,兩岸三地的法律體系不同,並沒有形成一個統領全中國的實體政權,這樣兩岸三地公共產品的供應者分別由大陸、台灣和香港的政府機構擔任。它們分別支付各自的公共產品。大陸近年因為經濟實力的上升以及產生更多的國際使命感,對公共產品支付的範圍和種類不斷地擴大,不僅為國內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而且為國際社會尤其是貧困的發展中國家供應公共產品。中國外交官在聯合國宣佈,"一帶一路"是中國提供給世界的公共產品。中國幾乎以成本價或賠本買賣為沿線國家修建大量的基礎設施。中國也為非洲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提供豐厚的獎學金供應他們學習。

  在文化領域,中國提供的影響力最大的公共產品就是在海外創辦了大量的孔子學院,這本來是一件善事,對於構建文化中國的認同作用巨大。一方面,中國通過漢辦和僑辦為海外學習中國語言提供便利條件,包括編寫教材、提供師資和舉辦活動等。無論是孔院還是漢辦或僑辦,其共同的特點是推廣漢語,擴大中國影響。這不僅得到海外華人的支持,也得到海外非華人族群的回應。

  然而,在尋求一個中國的認同上出現了歧義,對主權中國認知的分歧延伸到文化中國的認同上,造成兩岸三地不僅僅在官方層面產生爭論,民眾之間也發生很多不愉快的事情,特別是這些不愉快發生在國際場合。例如前些年在歐洲發生的撕書事件。再有,海外中文教育本來是中國政府應該積極提供公共產品的領域,但在具體實踐中,中國不同的政府部門之間產生競爭,使得他們所提供的文化公共產品產生了排他性,錯失了在海外華人圈尋求文化中國認同的機會。目前主權中國英雄可以用武的空間很小,而且比較剛性和傷情。文化中國認同的活動空間則很大。實際上很多事情可分成兩個層面處理,不要把主權中國和文化中國混淆,在保留各自的分歧下最大限度地獲取共識,從而化解各種矛盾和分歧。

  四、文化公共產品的供應建議

  首先應該加深對一個中國內涵的理解,區分主權中國與文化中國之間的聯繫與區別。要認識到,在主權中國之上存在一個更大架構的文化中國,其存在的歷史長度與地理跨度遠遠超過主權中國,因而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靈活性。正是因為這種包容性和靈活性,使得中華民族在幾千年血與火的燃燒中一次又一次的涅槃重生。重生後的中國文化不僅延續了漢文化的傳統,也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傳統,因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孔孟文化祇是裡面的滄海一粟。在當今以民族國家為主體的國際體系中,我們一方面要遵從現有的國際遊戲規則,堅守國家主權的神聖不可侵犯;另一方面也要繼承歷史文化傳統,承認文化中國的認同在中國統一大業中的重要性,並對文化中國的建構賦予時代的精神。具體來說,就是要把統一中國的格局做大,不再局限於國家主權的一磚一瓦的爭奪,而是發揮一種使命感:動員整個中華文化圈的炎黃子孫,也包括那些雖然沒有中國國籍但認同文化中國的其他族群,全力以赴地實現中國文化的現代化,繼續保持世界主要文明形態的地位,避免中國文化在激烈的競爭中被解構的後果。為此,兩岸三地的各級政府要有使命感,為中華文化圈提供必需的公共產品。

  其次,大陸要主動扮演中華文化圈公共產品主要供應者的角色。理由很充分,北京政府是國際承認的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同時經濟實力位居世界第二,擁有豐富的人力和財富資源。實際上,中國政府已經在源源不斷地為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它沒有理由不為中華文化圈提供公共產品。然而在高度行政化的大環境下,為中華文化圈提供公共產品的工作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它需要具體執行部門超越本部門利益、超越商業利益。這裡要總結當前統戰工作的經驗教訓,避免政出多頭和部門競爭;防止個別部門把海外中國文化公共產品的供應變成本部門的自留地,造成公共產品消費出現嚴重排他性的現象。建議中央成立中華文化圈公共產品(具體名稱另議)供應領導小組,協調所有相關部門利益,制訂公共產品供應的戰略規劃,計算公共產品的成本與收益,確定公共產品供應的流程,明確相關部門的工作範圍及其職責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