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台灣社會的脈動與國民黨的出路

http://www.CRNTT.com   2020-05-17 00:02:48  


 
  四是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以來,在馬英九當局“三不政策”(“不統、不獨、不武”)的規範下,台灣並沒有在教育、輿論等事關國家認同的意識形態領域進行及時的撥亂反正。馬英九當局採行的“三不政策”是一個“負面表列”的、衹是給社會以自由但未給社會以方向的政策。這一缺乏明確方向性的政策,一方面讓台灣人民不知道往哪裡走,不知道為何而戰,意識形態因此更加混亂;另一方面,在“三不政策”的規範下馬英九當局並沒有在台灣的教育、輿論等事關“國家認同”的意識形態領域進行及時的撥亂反正,“國統綱領”凍了就凍了,課綱“去中國化”就去了,中華文化下的社會大眾會猜測認為馬英九當局默認前朝陳水扁當局的“去中國化”政策,結果“國家認同”繼續疏離,“台獨”意識繼續氾濫。

  五是馬英九當局時期兩岸合作交流的協商談判是以兩岸對等的身份進行的,而台灣當局及媒體將“九二共識”定義為“一中各表”,並一直特別強調“各表”。在“台獨”已成主流意識形態的背景下,這會引致台灣民眾認為兩岸是兩個不同的“國家”,也就是說客觀上會將兩岸在合作交流、協商談判等事務性層面的“對等”,理解為兩岸是在“國家”身份層面上的“對等”。

  六是近30年來,在對台灣社會意識形態的引領方面,兩岸主要政黨的作為明顯不同,結果台灣社會意識形態為綠營政黨所引領。事實上,近30年來,在對台灣社會意識形態的引領方面,民進黨是長期堅持不懈、積極作為;而自台灣開放“報禁”、“黨禁”之後,在反“台獨”方面國民黨基本上是作壁上觀、消極無為;而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共產黨忙於領導大陸自身建設與發展,在引領台灣民意方面除了與來大陸投資、發展、旅遊、訪問的台灣民眾進行作用十分有限的交流之外,基本上處於隔岸觀火、無所作為的狀態。

  需要指出的是,對於台灣民眾的“國家認同”與統一意願的走向,主要的內因在於台灣社會的政治體系、教育體系與輿論體系在兩岸關係性質上的定位及其運作的影響;兩岸交流衹是一個外因,需要藉助內因而發生作用。然而,海峽兩岸對和平發展的未來方向與目標(是否要統一)至今沒有共識;台灣方面還認為兩岸經濟社會(文化)緊密交流與聯繫雖然有利於台灣民生經濟發展,但不利於台灣政治主體性的維繫或“台獨”分裂目標的實現。因此,台灣方面不僅對推行有助於兩岸交流合作與和平統一的政策措施的意願不足,甚至根本不願意,而且還有意無意地通過其內部基於“一邊一國”或“一中一台”定位的政治體系、教育體系、輿論體系進行反向操作,結果基本上沖銷了兩岸交流對於增進台灣民眾“國家認同”與統一意願的正向作用。

  三、台灣社會意識形態與政治生態質變對政黨競爭力的影響

  在台灣社會意識形態與政治生態上述質變的背景下,民進黨當前在兩岸關係性質定位及發展取向上“政治正確”,獲得台灣多數民眾特別是年輕世代的認同與支持,已經進入“政治正確”的收穫期。這就是為什麼近幾次“大選”中民進黨總是尋找機會主打基於“一中一台”定位的“主權牌”或者“統獨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