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防政治風險爆發 兩岸應構建防火牆

http://www.CRNTT.com   2020-09-20 00:03:07  


 
  另一方面,兩岸既有互動機制“脆弱而片面”,阻卻政治風險的能力下降。從經驗角度看,兩岸既有互動機制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個層面:兩岸透過兩會框架形成的事務性商談機制,兩岸政黨對話機制,兩岸民間交往機制。④這些機制不僅促進了兩岸交流、交往的深入,也在某種程度上緩和了兩岸間的政治對抗。遺憾的是,在台灣地區“政黨輪替常態化”的衝擊下,兩岸互動機制呈現出明顯的局限性,致使其回應、消解兩岸政治風險的能力越來越低。首先,缺乏高位階規範約束的兩岸既有互動機制呈現出明顯的脆弱性,無法以制度的穩定性免疫政黨輪替對兩岸關係的衝擊。其次,兩岸既有互動機制具有偏向事務性議題的片面性,政黨輪替使兩岸政治性互動與事務性互動不平衡態勢持續加深,對政治性議題的迴避使其本身面臨功能缺位的問題,難以以制度的方式防範、阻卻政治風險的爆發。

  在政黨輪替導致兩岸政治對抗週期性爆發、兩岸互動風險上升的背景下,兩岸關係可以說隨時面臨著“擦槍走火”的危險。但“脆弱而片面”的兩岸既有互動機制卻無法有效阻卻、抵禦政治風險的爆發。因此,我們需要跳出既有互動機制的局限,探討一套較為完整的、剛性的制度體系,以防控政治輪替所觸發的政治風險。

  (二)構建兩岸“防火牆”制度的理論邏輯

  兩岸“防火牆”制度的構建既源於政治實踐中風險防控的現實需要,也源於台灣問題論域中的某些理論訴求。兩岸“防火牆”制度的構建,不僅是兩岸仍處於“內戰中止”狀態的邏輯選擇,也是堅持“和平統一”優先選項的策略性舉措。

  一方面,兩岸關係的“內戰中止”狀態在邏輯上要求“防火牆”制度的構建。從法理上而言,兩岸關係的本質是“內戰中止”雙方的關係,兩岸迄今仍處於敵對狀態。台灣問題因國民黨挑起的反人民“內戰行動”而產生,因“內戰行動”向“內戰狀態”的轉化而延續。⑤1979年之前,在國共雙方均訴諸軍事行動等“熱戰”模式來解決內戰問題的背景下,兩岸處於典型的“內戰行動”之下。1979年之後,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指引下,大陸確定了以“接觸-談判”取代直接軍事行動的統一方式,台灣方面也在邁向“政治轉型”的過程中放棄了“熱戰”思維,兩岸直接訴諸武力的“內戰行動”隨之中止。但由於我們並未放棄結束內戰、實現兩岸復歸統一的目標,雙方也未達成結束內戰的正式協議,兩岸仍處於“內戰中止”狀態之下。因此,兩岸關係從法理上而言是“內戰中止”狀態下雙方的關係。在內戰雙方尚未簽署從法理上結束內戰的“和平協議”前,內戰的發展方向是開放的,既可以持續維持中止狀態,也可能因“和平協議”的簽訂而正式結束,還可能因某種政治情勢的發生而重回“熱戰”狀態。在當前台灣地區“政黨輪替常態化”與“民意結構偏獨化”交織、兩岸互動過程“對抗性”基調持續升高的背景下,兩岸關係的“內戰中止”狀態無疑會遭到政治情勢的反復衝擊,甚至出現崩解,重回“熱戰”的危險。據此,有必要從制度設計的角度出發,構建一套能夠從法理上正式結束兩岸“內戰中止”狀態的制度性安排。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