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智庫:港式資本主義劣變 需積極應對

http://www.CRNTT.com   2021-06-28 00:03:59  


 
  八九十年代,香港戰後第二次經濟轉型利用內地改革開放、招商引資的機遇,將本港製造業遷移內地,並且在本地順利完成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體的經濟重構,推動全港經濟持續繁榮穩定。港式資本主義因此聲威遠播,廣受內地各方一致褒揚。1978年底,中國決定改革開放、招商引資,80年代中期進而決定實施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這就給當時陷入生產成本上漲、盈利下降困境中的香港製造業,打開利用國內低廉生產成本和充沛勞動力以再創輝煌的大門。於是,港資及其製造業首先湧入毗鄰的深圳、廣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區,繼而向全國各地漫延。從80年代至今,港資在內地引進的境外各種資金中的比例雖有起伏升降,但一直穩居最大比重和最多金額。據香港工業總會調查,到2003年底,香港企業90%以上在珠三角建有工廠,總數超過7萬家,為廣東創造1000萬個就業職位,為香港本地提供150萬個職位。於是,港資和港企成為引領內地經濟起飛的主要外來動力,在促進內地尤其是珠三角區域經濟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擔當龍頭領導的角色。

  港資、港企移師內地,不僅有助於引領內地經濟起飛,也有利於香港經濟重構和持續繁榮。港資在將加工出口業的生產製造環節遷移到內地的同時,將產品設計、外銷等環節及其整體產業鏈的大部分盈利與消費繼續留在香港。隨著港企在內地的生產規模與盈利增幅迅速擴張,香港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行業隨之呈現巨大發展。1988年,香港轉口貿易占外貿總額的比重達到55.9%,開始超過港產品出口貨值的比重,表明香港又從先前的工業城市變回貿易城市,恢復並擴展中外貿易樞紐港的歷史功能。1992年起,香港集裝箱輸送量連續12年穩居全球第一位。隨著香港轉口貿易的超常規發展,服務業在本地GDP的比重迅速擴大,2001年達到86.5%,以生產性服務型產業為主體的經濟結構確立無疑。在轉口貿易和相關生產性服務行業大幅度增長推動下,香港經濟持續高速發展。80年代香港GDP(當年價格)的年均增長率達到16.5%,1990—1996年的年均增長率超過10%,香港因此當之無愧地成為引領內地經濟騰飛的公認龍頭。

  從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在戰後香港兩次經濟轉型中崛起的新一代華資財團,接連向經營不善以及因恐中國收回香港而提前將資金大規模轉移海外的英資財團發起各種收購戰,創造出多宗以小博大的“蛇吞象”經典案例。英資與華資此消彼長,最終促成港式資本主義在九七香港回歸後成為香港資本主義的主體。

  然而,港式資本主義在其凱歌行進中,已經滋生日後發作的隱患。90年代的香港經濟形成高增長、高通脹、高薪酬的發展態勢,港式資本主義樂在其中,並不覺察這將製造日後終歸要爆破的眾多經濟泡沫,也未意識到沉醉於享受製造業北遷的暴利而放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將造成難以抵禦未來經濟逆轉的產業失衡癥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