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 
兩岸雙向交流三十年 俞雨霖論初心

http://www.CRNTT.com   2021-10-12 00:03:00  


2009台灣莫拉克風災發生後,中評社派記者進駐屏東災區,得到第一手的災情和照片,也報道佳冬鄉燄溫村和塭豐村的慘況,中評社同仁感同身受,紛紛慷慨解囊,一共募集新台幣40萬元,香港中評社社長郭偉峰、副總編輯羅祥喜與記者郭至君專程從香港搭機到台灣,在台灣中評社社長俞雨霖(左二)帶領下,前往佳冬鄉拜會慰問,鄉長賴憲和(右二)代表鄉民接受捐款。(記者 郭至君攝)
   
  與此同時,1992起,《中國時報》與大陸媒體開始合作在兩岸舉辦學術研討會。除了新聞報道與交流之外,《中國時報》對於推動兩岸學術與文化交流,亦相當重視。1992年《中國時報》、時報文教基金會與大陸新聞媒體合作,先後主辦了3次兩岸經貿關係研討論會,在學術討論中提供兩岸學者、專家溝通觀念與交流意見的場合。首次研討會,由《中國時報》與北京中國新聞社於11月中旬在台北舉行,這也是《中國時報》突破當時兩岸當局的各種出入境限制,舉辦的兩岸首次由新聞界在台北主辦的兩岸經貿關係研討會。隨後,《中國時報》亦開始籌劃在大陸舉辦研討會的規劃,希望能雙向的增進兩岸的學術交流。1993年12月14日,《中國時報》與北京中國新聞社在上海聯合主辦“兩岸經貿合作與浦東、長江流域開發沿討會”。為兩岸媒體關注上海開發的首次大型研討會,對台商了解與進入長江三角洲提供了最完整的資訊。時任上海市委書記黃菊與海協會會長汪道涵一起出席了研討會。
 
  此外,兩岸新聞媒體間的交流也陸續展開,《中國時報》幾乎每年均主動邀請大陸新聞媒體負責人來台參訪,時報的目標其實很單純,在兩岸相隔四十年之後,兩岸人民的相互了解均相當有限,而媒體做為訊息的主要傳播工具,是增進兩岸政府與人民了解、化解誤解、增進共識的唯一的途徑,尤其是兩岸政府在少有直接溝通管道的情況下,媒體可以扮演的角色也就不言可喻了。在此一指導思想下,《中國時報》不僅邀訪了新華社組團來台參觀訪問,也先後邀請了人民日報,上海文匯報、新民晚報、解放日報等,至於大陸其他省市的新聞媒體,除了臨近台灣的福建各媒體組成的新聞訪問團外,浙江、湖北、四川、海南、江蘇、天津、雲南、貴州、江西及黑龍江、吉林等,也先後應邀來台參訪。而推動兩岸媒體交流,其實本於一種心意,增進與深化兩岸關係理應媒體負責人先行,如此才可能帶動媒體的採訪活動。雖然大陸媒體來台的正式駐點一直要到2001年2月8日才落實。但在此之前,兩岸媒體間各階層的交流也是絡繹不絕。兩岸媒體人都心存著一種善念或信念,透過媒體的交流,能為兩岸關係的改善,民眾間的了解扮演橋樑的角色。

  2001年2月8日,大陸新華社記者范麗青與陳斌華正式來台駐點,翻開了兩岸新聞交流新的一頁,隨後幾年,中央一級的媒體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也正式實現在台灣的駐點,離兩岸第一次雙向新聞記者交流,已相隔近10年。接下來再經過10年,2010年5月18日台灣方面同意廈門衛視等地方媒體來台駐點。駐點本身代表了兩岸新聞雙向交流的常態化、正規化,媒體可以採取固定輪換的方式進行駐點採訪。雖然這樣的發展向前進了一步,但像正常海外媒體設立新聞辦事處或分社的做法,仍有相當大的距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