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 
中評青年論壇:愛國者治港元年開題

http://www.CRNTT.com   2023-03-17 00:04:08  


 
  第三,實現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自然過渡。香港若能通過大灣區建設自然地與其他灣區城市融為一體,港人也會自然獲得“灣區人”的身份認同,“一國兩制”於香港而言可發揮“用”的功效,仍是香港最大的優勢和標簽,可以在灣區建設中發揮巨大作用,“一國兩制”50年變與不變的爭論也可休矣;灣區內的內地城市也能夠在與香港的交流互動中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兩地向彼此靠近,利益一致,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差異自動消弭,形成一個整體。同時,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級發展戰略,肩負著深化改革開放、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探路的使命:中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發展與資源的矛盾祗有依靠科技創新才能解決;中國經濟由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也需要一個領頭羊。香港通過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也能服務國家所需,獲得新時代的新定位。

  香港可以從以下五方面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而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第一,香港應牢牢抓住粵港澳大灣區提供的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良機。回歸以來,金融業、房地產業等產業鏈條短、容納就業人口少的產業始終佔據著香港支柱產業的地位。因產業結構不合理、既得利益階層霸佔社會資源、轉型決心不堅定等因素,香港錯過了信息技術革命的浪潮,幾次嘗試發展科創產業都沒有成功。而“科技創新”是粵港澳大灣區最鮮明的標簽,灣區城市自帶創新基因,例如深圳有騰訊、華為等實力雄厚的科技公司,東莞的製造業發達。香港自身擁有多所世界一流大學,科研能力強,能夠為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發達的金融業可以提供資本支持。通過與灣區其他城市合作,相信香港能夠順利完成產業轉型升級。

  科技的產業鏈條比房地產、金融業、服務業更長,幾乎能夠橫向覆蓋所有的生產生活領域,可以帶動各行業釋放更多新的優質就業機會,為年輕人提供豐富的上升管道。因此,藉產業轉型升級之機,香港之前無解的社會、民生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第二,在灣區建設的初期,香港與其他灣區城市應鼓勵市場主體多多進行探索,堅持“實踐先行、立法在後”原則。正如“一國兩制”本身就是前無古人的制度創新,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之路也無樣本可參照。與其中央事無巨細地進行頂層設計,對於粵港澳大灣區這一橫跨“兩制”的特殊存在,自下而上地生長更能優化資源配置、更有機會創造出“奇跡”。

  這一探索式的發展方式對於大灣區內的城市來說並不陌生,在改革開放初期,深圳被設立為四個經濟特區之一,在其後的四十年中,深圳抓住機遇突飛猛進地發展,從小漁村一躍成為國際化創新大都市,在新時代更是榮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殊榮,自我創造了“經濟特區”的內涵。而與深圳同時成為經濟特區的汕頭,則沒有抓住自我生長的機會,被甩下了高速發展的列車。2019年2月出台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也衹提供了框架和發展目標,具體細節還需區域內城市自己填充、創造、推動。“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香港與其他灣區城市應該樹立“實踐在先,立法在後”的觀念,讓灣區內多個市場主體自己“踩”出一條路,例如灣區內城市在某一項業務的合作上需要更多政策便利,當類似的訴求越來越多,各城市的政府經考察、協商後認為可以放寬限制,於是就可以出台新政策。這樣形成的融合是自然、自發、自覺的,既有實際意義,兩地民眾的心理接受度也更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