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台灣選舉藍白合之難 難在何處?

http://www.CRNTT.com   2023-11-24 00:02:45  


 
  台灣地區“藍白”政黨的合作緣起於台灣政黨力量發生了顯著變化,國民黨整體性衰弱與民進黨“獨裁式”成長的背景下民眾黨成為“關鍵少數”備受期待。台灣“解嚴”以後開放黨禁,小黨林立,在“立法院”的主要小黨包括:新黨、親民黨、台灣團結聯盟、時代力量等。一般而言,為了研究便利,在政黨分類上,通常會虛擬(dummy)處理政黨變項(party variable),把小黨支持者依其“統獨”屬性、政黨起源分類為藍營或綠營。自2000年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後,以國民黨為代表的藍色陣營與以民進黨為代表的綠色陣營之間的“權力爭鋒”成為台灣選舉生態中的主色調。2016年被視為台灣政黨競爭的轉折年,民進黨贏得地區領導人選舉的同時一併掌控了行政和“立法”系統,國民黨全面喪失在高層權力結構中的優勢。其後,民進黨利用執政資源對國民黨展開全面清算和多重打壓,國民黨未能有效扭轉局勢。2020年國民黨在地區領導人選舉中再度失利,台灣“一大一中多小”的政治格局基本定型,國民黨作為民進黨主要競爭對手的力量式微。

  民眾黨在藍綠鬥爭中的起伏式成長。2019年8月成立的民眾黨,具有濃厚的柯文哲色彩。2014年的台北市長選舉中,柯文哲成功運用競選策略,攻克了台北市傳統藍大於綠的選民結構,以無黨籍身份獲得多數台北市選民支持成功當選,這也成為台灣地區選舉中首次無法以藍綠作為政黨區分的案例。其後,在2018年的台北市長選舉中,柯文哲再次以無黨籍勝選連任。相比第一次的順利當選,柯文哲此次的勝選更多地凸顯出台灣社會對於藍綠惡鬥的失望情緒。藍綠選民出現“絕不支持某政黨”的情況為其贏得發展空間。柯文哲由此提出“新中間路線”以求開拓非傳統票源。針對內政議題,“打綠批藍”,樹立“理性中立”的新政黨形象。在兩岸關係上,民眾黨採取“政治左”“經濟右”的做法,意求既能爭取深綠選民,又能拉攏中間選民。

  由於民眾黨具有極強的柯文哲色彩,所以民眾對柯文哲的滿意度往往與民眾黨在台發展前景相關聯。民眾黨成立伊始柯文哲形象受損,施政滿意度持續下滑致使民眾黨創黨初期困難重重。對此,民眾黨通過增加黨公職、擴充組織架構、完善政黨制度體系以及加強人才培養、增強財務自主等方面逐步擴充了政黨實力。其後因撬動傳統藍綠版圖遭致國、民兩黨反制。目前民眾黨在內政上“打綠批藍”,意圖體現作為在野黨的監督能力,向民眾證明自身“超越藍綠,一切為民”的政治理念,以正在執政的民進黨為主要攻擊對象,致使雙方關係日趨緊張。

  白綠關係的破局成為藍白合作的契機。柯文哲的“白色力量”原本是“太陽花運動”的政治產物,以綠色青年軍為主體,共同對抗國民黨。柯文哲當選台北市長背後不乏白綠合作的助力。白綠合作在柯文哲認同“兩岸一家親”理念後破局。柯文哲成立民眾黨後主張走不同於藍綠的中間路線,民調支持度躍升至台灣第三大黨,引發民進黨的警惕。2020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後,民進黨在“立法院”席位過半,國民黨與民眾黨則分別拿下38席和5席。對於意圖全面控制“立法院”席位的民進黨而言,民眾黨斬獲5席的結果難以避免地引起民進黨的警惕防範。民眾黨雖拿下5席不分區“立委”,但區域“立委”提名18席則全軍覆沒,總得票數僅26.4萬票,情勢並不利於政黨的長期發展。就選舉權益而言,唯有拉攏國民黨才能對抗民進黨。基於此,民眾黨“立委”蔡壁如拋出“在野大聯盟”概念,表示“衹要法案利民,都可以尋求各個黨派合作”。〔6〕呼應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曾銘宗提出的“新‘國會’將聚焦經濟、民生相關法案,希望能和時代力量、民眾黨有更多合作”之呼籲。柯文哲作為民眾黨主席也表示“衹要有道理都可以合作”。〔7〕藍白雙方都表達出可以合作的意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