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月刊:台灣核能利用爭議的未來走向

http://www.CRNTT.com   2024-02-26 00:02:17  


 
       三、相關影響及未來走向

  核能利用、核廢處理等問題不會隨著所謂“2025非核家園”目標實現或政黨輪替而消失,選舉政治下的民生議題被操弄為意識形態“政治正確”,衹會撕裂台灣民意,綁架台灣經濟社會發展的未來。

  (一)選舉政治下各方達成能源政策共識可能性低

  2002年11月,台灣當局立法機構通過“環境基本法”,其中第二十三條(“非核家園”目標)規定“當局應訂定計劃,逐步達成非核家園目標;並應加強核能安全管制、輻射防護、放射性物料管理及環境輻射偵測,確保民眾生活避免輻射危害”〔24〕。可見,上升至“法律層面”的“非核家園”目標是朝野政黨的共同決定,分歧點在於何時實現“非核”。但在選舉利益催動下,台灣各政黨將“擁核”與“反核”操作為拉攏選票的工具,導致無法達成統一的能源轉型政策共識。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災發生後,時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提出“2025非核家園”計劃,希望通過尋找替代能源、提升發電效率、節約能源、產業結構調整等,推動台灣在2025年建成“非核家園”〔25〕。2011年11月,馬英九當局宣布新能源政策,提出“穩健減核、打造綠能低碳環境、確保核能安全”政策,逐步邁向“非核家園”。2016年“大選”時,國民黨、民進黨在實現“非核”時間表、化石能源使用、再生能源發展政策上均有差異〔26〕。2020年“大選”時,民進黨參選人蔡英文重申“2025非核家園”目標不變;國民黨參選人韓國瑜則提出核電延役、重啟“核四”,提出2035年台灣實現清潔電力(核能及再生能源)、火力發電各一半的能源配比,藍綠陣營的分歧依舊。此次2024年“大選”藍綠白陣營各自提出差異化能源政策,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提出啟動“第二次能源轉型”,加速發展再生能源,除取代核電、燃煤,還要逐步降低燃氣;藍白雖在核電利用上有一定共識,但在能源結構配比上仍存在差異〔27〕。侯友宜提出2030年台灣能源配比為燃氣45%、燃煤及燃油14%、再生能源27%、核能12%、碳中和電力(天然氣+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氫能與其他)2%;柯文哲的2030年台灣能源願景以燃氣45%、再生能源30%、燃煤15%、核能10%為藍圖。總而言之,選舉政治下台灣各政黨基於自身利益考量,始終未將台灣民眾福祉放在第一位,核能利用分歧持續加深。特別是在“2025非核家園”期限日漸臨近背景下,台灣各政黨圍繞核能利用、天然氣接收站建設及能源結構配比等議題,勢必展開更激烈博弈,達成統一的能源轉型共識可能性較小,屆時能源安全隱患集中爆發將對台灣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

  (二)民生議題政治化操弄已蔓延至台灣社會各領域

  台灣地域狹小,地理上“核一”、“核二”、“核四”同在新北市相距過近,距台北市直線距離均小於30公里,且處於地震帶上,加上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影響,核電安全隱患性一直是台灣“反核”力量的主要理由(見圖1)。核能使用議題隨著參與主體、討論時間、議題範圍不斷擴大延展,經濟民生屬性不斷弱化,安全屬性的一方面被民進黨及“反核”力量剝離出來,成為唯一的“政治正確”。“反核”與“核廢”在台灣已是高度敏感的政治議題,根本原因在於台灣民意在長期藍綠政治惡鬥及議題操弄下走向不可調和的極端,無法通過理性討論來解決爭議。當前,台灣民眾對利用核能的態度已呈現出情緒化、對立化、民粹化等特點,理性溝通喪失空間,已延伸至經濟民生方方面面,對理性看待、客觀處理社會公共事務造成巨大挑戰。是否開放含瘦肉精美國豬肉輸台,直接關係台灣民眾食品安全、健康安全及農民利益,卻被民進黨當局操弄為反對大陸“政經脅迫”、靠攏美國“民主陣營”、參與CPTPP等區域經濟整合的重要“機遇”。可預見,核能利用議題不會隨著所謂“2025非核家園”目標是否能夠實現而消失。各經濟民生議題被政治操弄形成的非理性民意對立,以網格把台灣民眾劃分為涇渭分明的不同同溫層群體,反向捆綁台灣政黨為爭取不同群體的選票而持續惡鬥,台灣社會持續撕裂、對立,政黨輪替下的政策反復成為常態。

  (圖1:台灣核電廠區域分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