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轉危為機 建設美好中國社會

http://www.CRNTT.com   2008-12-02 16:19:15  


如果應對得當轉危為機,此次金融海嘯對中國來説不無裨益。
  中評社香港12月2日訊/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今天發表評論文章“金融危機與建設美好中國社會”,作者認爲“從發達國家的歷史看,所有社會制度包括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教育制度都是在一個國家經濟高度增長的時候建立起來的。”“目前的危機,如果應付得好,的確可以成為千載難逢的國家制度建設的好機會。壞事變好事,危機可能成為一個美好未來的前奏。”文章内容如下:

 
  金融和經濟危機席卷世界,各國政府紛紛出台各種舉措,顯示出拯救經濟的信心,盡管對很多人來說,實際上并不知道明天會是怎麼樣。

  中國人經常認為危機也是機會,這并不假。歷史地看,自近代以來,重大的制度創新都是在危機和壓力下得以實現的。有人說,中國是個危機驅動的社會,這是有些道理的。

  筆者認為,目前的危機,如果應付得好,的確可以成為千載難逢的國家制度建設的好機會。壞事變好事,危機可能成為一個美好未來的前奏。

          四萬億向何處去

  和世界上很多其他政府一樣,中國政府也果斷地推出了一系列應付危機的方法。中央政府出台一個高達4萬億人民幣的經濟刺激計劃,這已經令世界刮目相看了。之後,各地方政府更是野心勃勃,到目前為止已經出台了10多萬億的刺激經濟的計劃。上下努力,這不僅僅表明了中國政府的決心,更表明了各級政府的實際能力。

  但關鍵的問題是,這4萬億向何處去?10多萬億向何處去?很顯然,有關方面需要思考的問題不僅僅是要應付危機,更重要的是要借此提升國家制度。

  從發表的信息看,中央政府的4萬億投資基本上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像鐵路建設、飛機場建設等項目。這裡面有些項目早已經確定,只是在宏觀調控過程中壓下來。現在,這些項目又開始啓動。另一個就是民生經濟部門包括醫療改革、社會保障和教育等方面的內容。

  為了應付金融危機所能產生的負面效應,這些投資都非常有必要。但從經驗看,令人擔憂的是,各級政府很可能會大肆進行基礎設施建設。

  建設大量的公共工程,如果沒有完善的監督制度,將會導致大面積腐敗。中央政府要分錢,各省都有份。中央政府怎麼去監督呢?

  大面積的額監督基本上沒有可能性,腐敗不可避免。在任何國家,公共工程都是最容易產生腐敗的地方。在西方,地方政府還會受到法律、媒體、議會等的監督,但是在中國基本上沒有任何監督的機制。很多地方政府拿了錢以後就算了。它上報的東西可能完全和中央政府的要求不一樣。

  推行4萬億的初衷就是為了拉動內需以應對全球經濟危機。但是,進行公共投資、基礎設施投資能不能拉動內需?沒有人可以把這個理想化。

  為了經濟發展,政府進行公共設施建設當然很重要,尤其是在那些非常落後的地區。但是,很難說這一定能够拉動內需。公共投資可以解決一些就業問題,也可以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一些基礎,但不一定能够拉動內需。

  中國要真正拉動內需就要把現在的非消費型社會變成消費型社會。怎麼來轉變?中國沒有一個消費社會所需要的制度性基礎。如果把4萬億或者更多的錢用於建立社會保障制度、醫療改革、教育改革,這才是真正的為消費社會建立制度基礎。

  很顯然,這些也屬於基本國家制度的東西,是國家長久治安的保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