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金融危機衝擊 兩岸應共同進退

http://www.CRNTT.com   2008-12-05 00:41:30  


鄭貞茂
 
      鄭貞茂:利率太低引發此次金融風暴 責任應該在決策者身上

  我自己本身在金融界服務,可是我擔任的是經濟學家的角色。這次金融風暴衝擊,我看到社會上大多指責投資銀行出了問題,就投資銀行本身的角色來說,都不認為是自己的問題,而是當初美國聯準會的利率太低,責任應該在決策者身上。

  另一派說法是,如果今天台灣沒有實施34號公報、或國際上沒有F133會計準則,也許這場風暴不會產生;因為mark-t-market的精神是希望財務報表更加透明。但所謂公平市場的價值,先要有一個有效率的市場,再來追求公平價值。但目前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市場,資訊不對稱、價格不公平,當被要求以公平價值陳列,就會發生問題。

  所以,有人稱這次風暴是perfect storm,因為所有的因素都糾結在一起,很難以單一因素歸類,到底屬於決策者錯誤決策、或是房貸信用審理過程中發生人謀不臧的情事、或是投資銀行當初設計CDO商品時隱藏道德危機、抑或是會計公報的問題、或信評機構評審過程中並未符合其真實價值?

  種種問題,我們追根究底,我贊同許多先進所講的,基本上還是反映利率過低、錢太多的問題。如果利率高的話,保險公司就沒有購買CDO的誘因,當初推出CDO時,大家都認為是衍生性金融的救命仙丹,就現況來看,應該只是把危機往後延。

  現在很多人把日本過去房地產泡沫後所產生的現象,拿來做為美國的借鏡,剛才有先進說這會不會是資本主義重大的挫折?比如說現今歐美的銀行,背後都有政府的影子在操作,反而中國大陸本身在這波衝擊中呈現相對穩定的金融體系。我們銀行內的人常開玩笑說,以前美國經濟學家常笑大陸資訊不透明,不曉得有多少問題;結果今天出問題的是美國銀行而非中國銀行,這是件蠻諷刺的事情。

  我們後續處理中要考慮的是,金融媒介在這波傷害中,未來該以何種形式繼續運作?能不能持續發揮金融媒介的角色?這一波歐美政府為甚麼要救銀行?因為如果坐視其倒閉,資金管道受到影響,下一波受影響的就是下游的中小企業。其次就是資本的效益,這與低率利有關係,歐美雖然推出很多紓困方案、日本也推許多國債,但相對來說民間率利仍然偏低,這突顯日本資金有某些問題。民間利率低讓日本政府認為可以利用擴大財政政策工具來解決國內問題,但是他的財政赤字不斷創新高,而經濟成長率並無顯著成長。

  所以在這波金融危機處理當中,會不會不正常地擴充了政府的功能?使市場某些效益受到壓抑,政府某些紓困措施短期內是必要的,長期實施下來,會不會影響到經濟本身結構的問題?這值得我們思考。

           曹小衡:引發美國金融危機的原因很多

    但最主要的是把利率降得過低與對金融衍生產品監管不到位

  剛剛聽了前面幾位所說的,很受啟發。世界性金融危機,過去發生過許多次,這些危機有幾種類型:一是系統性的危機,比如說像金本位制度的變化;二是債務型的危機,例如像墨西哥發展中的國家債務發生問題,引起區域性金融危機;三是開發中國家因為開放過快,導致金融監管體系跟不上而產生風暴;四是像日本由於房地產泡沫破裂而引起整個金融體系的危機;最後一個就是這次,發生在金融業和經濟最發達的美國。

  引發這次金融危機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還是葛林斯班把利率降到過低的緣故。事實上在葛林斯班降息之前,我們也看到IT產業的泡沫,所以美國聯準會當時連續20多次的降息也與此息息相關。

  這次金融危機有兩個特點:一是金融創新,而監管系統跟不上;二是這次金融危機把世界主要國家都綁在同一條船上。正因為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需要各國合力處理,才有機會擺脫危機,因此各國參與解決危機程度都相對提升,這是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當然後續的發展趨勢還需觀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