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新形勢下非政府組織的發展與管理探討 | |
http://www.CRNTT.com 2008-12-08 06:53:19 |
5月15日凌晨1:57,天涯社區發布了一篇題為“我們不得不婉拒國際救援隊”的帖子。文章指出,四川不僅有大量戰術以及戰略軍事設施,還有全球第三亞洲第一的風洞群。四川的朋友很清楚,綿陽風洞基地離汶川只有大約100公里。 5月21日,《國際先驅導報》發表了題為“國外借汶川大地震搜集中國軍工布局及軍力情報”文章,透露外國政府情報部門從5月13日起就啓動了對四川地震災區的情報搜集與分析工作。境外一家新聞網報道,某些國家的間諜借抗震救災之名在四川非法測繪、拍攝。大家知道,未經我國政府批准,外國機構不得在我國境內進行測繪。但是,我們也必須同時警惕:不能想當然地把所有外國非政府組織都與情報采集、政權顛覆相聯繫。那種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多疑症”害人害己。 總之,雖然我竭力主張降低非政府組織的成立門檻,但同時主張在市場准入上要區別對待、謹慎從事。 (三)大力扶持本土非政府組織 從長遠考慮,要保障四川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大力扶持區域內非政府組織的發展,著力培養本土力量,這其中既包括未來的義工領袖,也包括本地志願者團隊。 在當今信息時代,非政府組織正在發展成與政府和市場並列的“第三部門”,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推動社會和諧發展必不可少的社會力量。本土非政府組織的使命就是服務本地社區,加之其熱愛家鄉,熟悉環境,運作起來往往更加流暢。同時,健康發展的本土組織可以作為優秀的社會種子,可以引進外部資金、項目、技術和人才,可以成為四川連接外部世界的橋梁。 (四)強化政府的“協調”功能 在傳統的社會管治模式中,政府是總指揮、大管家,總希望支配一切資源(包括資金、物資、項目和人才)。所以,政府往往希望外部支援者把緊缺資源移交給政府,再由政府統一分配使用。但這在客觀上和大多數非政府組織的宗旨和願望相矛盾。主要原因有三: 1、除了少數基金會和實力較強的非政府組織外,大多數非政府組織的資金並不富裕。這是客觀事實。 2、即使資金充足,非政府組織對政府的信任仍是障礙,尤其是“帳篷門”事件爆出後。人們擔心:捐贈是否能長期有效地惠及災民,政府如何確保慈善不受傷害。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