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貝淡寧:儒家復興將改變中國政治和社會

http://www.CRNTT.com   2009-01-02 09:20:46  


 
  貝淡寧的書是從發表在《异議者》雜志上的系列文章擴充而成,文筆輕鬆,親切隨意,不時插入孔子的格言警句。(“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貝淡寧集中討論了一些例子,比如對待卡拉OK歌廳妓女的人道主義態度、努力馴服民族主義、奧運會前改善體育道德,平衡雇主和一億兩千萬民工的關係等,證明公元前六世紀的哲學家是幫助現代中國對付複雜難題的更有用的導師。共産黨官員的考核是以他們是否孝順父母、履行家庭責任等儒家道德爲評價標準。(許多人把頭髮染成黑色也是因爲孟子教導人們白髮老者是不應該工作的。)

  貝淡寧戳穿了把這些看作專制主義思想控制的俗套說法,鼓勵讀者避免使用西方價值觀也就是不要用民主和人權等概念來評價中國。他寫到“沒有理由期待中國在和其他國家打交道的時候可能或者應該采用同樣的道德和政治優先順序。”孔子教導說政府的首要責任是確保人民基本的生存需要,只有在解决了基本生存條件後才能談論個人權利問題。貝淡寧認爲“爲了讓人們富裕起來不惜犧牲某些權利的觀點在中國幷非引起非常大爭議的問題。如果這和自由民主理論發生衝突,問題或許在自由民主理論本身。”

  貝淡寧的這本書的核心是他對儒學復興長期影響的預測。毛時代的中國采取了法家的政策(“富國强兵”和“賞罰分明”)來幫助恢復其全球大國地位。毛派的馬克思主義成功的一個理由是它融合了儒家自我批評的因素,强調“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但是隨著貧富差距拉大,諸如西藏風波之類社會正義問題威脅共産黨的思想體系,“新左派”知識分子設想用儒家社會主義共和國之類內容替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貝淡寧注意到中國追求經濟發展的動力或許刺激政治上的控制,但是“幾乎沒有任何人真正相信馬克思主義應該是思考中國政治未來的指導原則。”下來是什麽呢?“在未來幾十年中國共産黨被貼上“中國儒教黨”的標簽幷不完全是天方夜譚。” 

  本書不是沒有任何錯誤。作者傾向于天馬行空地討論問題,也沒有能提供儒家教導産生的歷史影響的基本背景知識,但是貝淡寧用生動活潑、思想新穎的章節,比如現代孔子和“留學美國的中國自由派思想家”之間蘇格拉底式的對話辯論精英統治的優劣。在題目爲“戰爭、和平和中國的軟實力”具有深遠洞察力的一章中,貝淡寧探討了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之一孟子的教導。孟子認爲只有道德上正義的戰爭才能得到寬恕的思想至今仍然影響著中國溫和的外交政策。他寫到“儒家關于正義和非正義戰爭的思想仍然有潜力限制中國海外帝國冒險的衝動。”作者在書中不斷提到美國在伊拉克的潰敗讓人很清楚地意識到他的目標讀者是哪些人。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