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平安夜,“文明衝突”論者亨廷頓辭世

http://www.CRNTT.com   2008-12-31 10:46:35  


  
  作爲官員的亨廷頓對越南戰爭的看法背後,其實隱藏著他逐步形成的對當時整個世界政治大潮的一個總體看法。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國際形勢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有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獲得獨立,因此政治現代化的問題也就成了社會科學界的一個重大問題。亨廷頓在1968年出版的《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書中詳細闡釋了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該書的一個中心觀點是,美國的歷史經驗幷不適合用來理解目前發展中國家政治民主化過程中遇到的挑戰。美國的經驗在于如何限制政府權威,而亞非拉新獨立國家的問題在于如何建立起政府權威。“問題不在于舉行選舉,而在于建立組織。”他說。因此,亨廷頓反對美國在第三世界國家不切實際地推行民主改革。他認爲美國如果要在國際上推行自己的價值觀的話,那麽首要的事情應該是讓自己站在道義的上風,從而削弱對手,而不應當承擔從內部改造不發達社會的義務。 

  之後,在卡特總統任期內,卡特政府的人權外交政策就出自亨廷頓的謀劃。此外,他還和布熱津斯基一起對美蘇關係作了總體性地評估,雖然當時蘇聯擴張的態勢咄咄逼人,但是他倆大膽預言,蘇聯的優勢是暫時的,西方必定贏得冷戰。他們强烈建議美國發展軍事力量,幷且在波斯灣地區部署一支快速反應部隊。在卡特政府的最後兩年以及整個里根政府的八年期間,這些建議都變成了現實。

  卡特下臺之後,亨廷頓重回哈佛,在《美國政治:不和諧的希望》一書中,亨廷頓問道,爲什麽歷史上許多年代的人們都循規蹈矩,而某一代人却會變得如此叛逆?亨廷頓認爲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經歷了一個“信念激情期”,而且每隔幾代人就要發作一回。亨廷頓把這種觀念稱爲“美國信念”。這種信念構成了美國國民性的重要方面。正是這種强調民主、平等、個人主義的“美國信念”,才是美國與舊大陸、與它先前的母國英國的根本不同之處。亨廷頓寫道:“批評者們說美國是一個謊言,因爲它的現實與它的理想相差如此懸殊。他們錯了,美國不是一個謊言,而是一個失望。但之所以是一個失望,正因爲它同時也是一個希望。” 

  一個引發爭議的新範式 

  而亨廷頓最爲震撼世界的著作無疑是《文明的衝突》。在《文明的衝突》一書中,他又引用科學哲學家庫恩的話:“一種理論要想被接受爲一個範式,必須看上去强于其競爭對手,但它不必要解釋,也從來沒有解釋所有它可能遇到的事實。”亨廷頓本人也承認國家仍然是冷戰後國際政治最重要的行爲體,但他指出,以國家爲中心的國際政治範式“在整個歷史上一直是有效的,但它因此無助于我們理解冷戰後的全球政治如何不同于冷戰期間和冷戰之前的全球政治”。至于文明衝突的範式不能解釋兩次世界大戰及兩伊戰爭這類重大事件的指責其實根本不能成立,因爲“文明的衝突”這個範式幷不是用來解釋古往今來一切國際問題的總體性理論。亨廷頓提出的只是一種解釋冷戰後國際政治現象的新範式。 

  有人說《文明的衝突》預言了此後的“9•11”,這樣的贊譽對亨廷頓本人來說是一個尷尬的話題。“9•11”後,亨廷頓罕見地多次接受媒體采訪,指出目前的反恐戰爭幷非文明的衝突。但他在書中也曾說道,“鑒于穆斯林和西方相互的普遍看法,以及伊斯蘭極端主義的興起,伊斯蘭和西方在1979年伊朗革命之後展開文明間的准戰爭便不足爲怪了。……在這場准戰爭中,雙方都在利用自己的實力和對方的弱點。從軍事角度看,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場恐怖主義對空軍的戰爭。”這可能是當時他處于“政治正確”壓力而做出的無奈之舉。“我依然堅持我的論點。”去年,亨廷頓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文化的衝突與聯繫,在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上,不僅是一個簡單角色而是一個重要角色。”(來源:人民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