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日本“經濟難民” 爲何越來越多

http://www.CRNTT.com   2009-01-14 10:57:10  


 
           “派遣制度”帶來苦果

  日本國外一些傳媒,是以金融海嘯嚴重衝擊日本經濟,造成嚴重失業浪潮的角度,報道和分析日本現狀的。這是對日本問題一知半解的表現。小泉政府當年創造了“派遣社員”的制度,破壞了傳統的雇傭關系,雖然拯救了日本大企業,甚至讓它們利潤激增,卻因此犧牲了公民的勞動和生存權利,造成當今社會不穩的根本原因。

  過去,日本企業員工是社會的棟梁,令人羨慕的階層,一年領取兩次花紅,享有員工宿舍、健康檢查、度假旅行等福利,最後還可領退職金或退休金。只要不出差錯,排隊都可獲得加薪或升級。只要能選對企業,終身有工作,生活有保障。這是日本人效忠企業,不輕易跳槽的最根本原因,也是日本人先把自己看成是(會社)社員,後才是國民的主要原因。

  但泡沫經濟破裂,日本“經濟第一”的神話破滅,歐美的經濟成果主義取代了日本的終身雇傭制度,日本企業也開始以裁員作為增加利潤或渡過經營難關的手段。所謂非不得已不裁員的神話破滅,甚至發現裁員可迅速平衡損益,以“派遣員工”來代替正式職員久成了日本的新風潮,一個比雇傭臨時工、契約工更“便利”的新工種--“派遣制度”也就如雨後春笋,成了日本經濟的生力軍。

           成立《勞動派遣法》

  所謂“派遣社員”這名稱,源自日本國會1986年通過的《勞動派遣法》,即企業可透過民營的派遣業者介紹短期契約工人,以時薪或月薪計酬。對派遣員工,企業無需負責提供訓練、醫療、保險等福利,也無須派發退職或退休金,甚至不須經過裁員手續隨時得終止派遣社員的雇用。

  這種可以即用即丟的方便制度,原本是為少數的專業人員,如翻譯、秘書、電腦程序員等而設的,他們有專業技能、較高收入、不在乎職業保障,倒適合他們的自由就業。2004年,小泉政府推行所謂制度改革,提倡開放勞動規制,開始允許制造業雇用派遣員工,於是就有越來越多企業減少雇用正規職員,甚至裁員讓以“派遣社員”名義的臨時工充當主要勞工,而通過介紹工作和抽取傭金賺錢的新興行業,“派遣業”也就在日本蓬勃發展起來。

  根據厚生勞動省2006年統計,民間企業的派遣員工有24萬人。現在更增加到60萬人。不僅民間企業如此,地方政府實際也采用同一手段,將很大部分職位交由臨時工負責。即全國地方政府有45萬員工是所謂“非正規雇員”,分別占都府縣地方職員的16%和市町村的31%。根據不完整統計,日本現有1700萬人,即相當於三分之一的職工已淪為臨時工。

            徹底改善就業環境

  企業現在基本上都不再招聘正規員工,特別是在金融海嘯衝擊之後,全國就業市場再起劇變。從企業的立場來看,得以隨時解雇員工,不需理由,不需補貼,已完全改變了經營者的經營責任。但從社會角度來看,所謂企業與員工共存共榮的倫理已經蕩然無存了。

  根據官方統計,從去年10月到今年3月,估計有8萬5000非正規員工將首當其衝,成為大裁員的第二輪犧牲者,其中七成(5萬7300人)就是派遣員工。派遣社員一般都沒有儲蓄,又是地方出身人士,一旦被裁沒有了收入,也就沒有住房,最終被迫流落街頭。即使要再找一份工,也因為沒有通訊地址,沒有手機號碼,沒有任何職業介紹所願意接受其申請登記。

  從正規社員被降格為派遣員工,再淪落為無業游民,最後只有成為絕望的街頭流浪漢。日本新型的“勤勞貧困”(working-poor)現象就此產生和壯大。

  “過年派遣村”在東京心臟地帶出現,一顯示人間有情,不論情況如何絕望,總有人會伸出援手;二日本有越來越多街頭流浪漢,一年辦一次賑災大會,即使能够暫時獲得溫暖,杯水車薪,又來日方長,如何從中年挨到老年?有輿論就指出,罪魁禍首是官方允許企業使用“派遣制度”,徹底修法是當前急務。當然,能改善就業環境才是根本辦法。

  (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