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 為何不能實行農村土地私有化

http://www.CRNTT.com   2009-01-19 10:00:49  


 
          二、土地規模經濟只是一個有特定依據的西方理論邏輯 

  事實勝於雄辯,歷史經驗強過主觀構建的理論邏輯。這種“土地私有化+流轉市場化必然達成土地規模經濟”的邏輯,不足之處在於缺乏發展中國家和東亞國家的經驗依據,無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還是在具體的現實變化中,都很難找到支持這個邏輯的客觀經驗。 

  即使在西方發達國家中的老歐洲,那些殖民地宗主國比如英國,以及戰敗之後完全撤出殖民地、再也沒有條件大規模對外移出人口的東亞工業化國家,比如日本,客觀上都沒有條件憑借“產權私有化+流轉市場化”等制度安排來實現土地的規模經濟。亦即,歐盟和日韓的農業經驗也都不支持在中國流行的這個主觀構建的理論邏輯。 

  世界上確實也有特定的、個別國家的經驗依據,但恰恰不可被後來者重複。 

  在老歐洲由傳統農業社會向近現代工業化和城市化轉型的過程中,宗主國將自己的剩餘人口、貧困人口乃至於犯罪人群大規模轉移出去,將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資源掠為己有。這一過程緩解了人口與土地及資源之間的矛盾,緩解了工業化和城市化與生俱來的社會轉型壓力,形成了構建現代政治經濟制度的前提條件。 

  而在那些主要由歐洲移民新建立的殖民地國家,因其大規模屠殺當地土著人口、剩餘的被圈進“保留地”而獨占了廣闊的土地和自然資源,其內部矛盾也就能够比仍然主要由土著人口構成的國家(如中國和印度)相對緩和得多。 

  正是在歐洲大規模推進殖民化的幾百年裡,西方工業化的制度成本得以從內部轉移到外部,資源則從外部轉移到內部。憑此,這些老歐洲國家才避免了目前中國以及其他第三世界國家所長期存在的“三農”問題。 

  如果客觀地“放眼全球”,則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世界上僅有不超過10個大農場國家,能够有條件實現土地規模經濟、產生農業規模收益,它們幾乎全部是在殖民化進程之中大規模殺戮當地土著、開疆拓土的產物。除此之外,老歐洲那些發達國家雖然市場化了幾百年,卻都沒有實現教科書中才有的“規模經營”,至今還是以小農場為主,而且2/3的農業經營者還是兼業化的;東亞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之中的日韓以及中國台灣地區都比我們早進入完善的市場經濟,但其農業迄今依舊是以小農經濟為主。 即使實現了土地規模經濟的美國,其農業也沒有完全按照自由市場的教條化理論運作。衆所周之,美國大農場農業得到的政府補貼,比任何一個發展中國家都多很多。 

  事實上,西方發達國家得以順利實現(請注意這裡突出的是“順利”)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的前提,本質是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離開西方中心主義派生的這兩個主流,西方模式的現代化就無從談起。

  三、發展中國家照搬西方教條的教訓 

  在那些繼承殖民當局制度遺產,踐行“私有化+市場化”教條的發展中國家,目前尚找不到農業現代化和土地規模經濟能够成功解決本土問題的範例。而相對獲得成功者,恰恰正是不遵循這一理論邏輯的結果。 

  不論是印度、孟加拉、印尼,還是墨西哥、巴西,發展中的人口大國面臨的共同困境,都是在工業化進程中無法獲得外部積累和向外部轉移成本,只能從內部主要是“三農”獲得資本原始積累,只能在內部消化制度成本。處在這種困境中,如果任由土地私有化和自由買賣,那麼,其結果非但不是快速、低成本地實現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反而是一方面農村凋敝,小農破產,無地則反;另一方面,失地農民大批湧進城市而難以就業——實現的不是城市化而是城市貧民窟化。按照西方理論邏輯踐行“土地私有化+流轉市場化”的結果,無一不是貧富兩極分化,農村貧困地區游擊戰,城市貧民窟黑幫泛濫,甚至走向恐怖主義。 

  完全實行土地私有化,即使土地資源豐富,實現了規模經營,如果缺乏對外轉移工業化制度成本這一條件,那麼“三農”問題也會依舊存在。 

  最典型的如印度。印度與中國同屬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印度耕地占比和人均耕地都多於中國,農業自然條件也優於中國。但是,土地私有化和市場化的自由流轉給印度帶來的,一方面是地主和種植園主土地所有制條件下有1/3農民沒有土地,另一方面出現了農村游擊隊和城市貧民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