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都是農民:30年來大陸城市與農民的糾葛

http://www.CRNTT.com   2009-03-09 10:14:38  


 
  經典回放:李昌平《我向總理說實話》

  經濟糾葛:消費新農村

  從無地可種到有地不種,中國農民經歷了聯産承包責任制和進城務工兩大歷史潮流。農業稅費的改制取消,行政打白條的减少,農業科技的發展一度促使農業、養殖業和畜牧業的興旺和年收入的增加。

  也就是說,農民開始變得有錢了。受經濟危機影響而失業的農民工發現,回家繼續務農是個不錯的選擇:山青水秀、空氣清新、生態自然,種種菜、養養猪,一年的收入不比打工少。

  從杭州機場通過市區的高速路沿途,一排排氣派的小洋樓都是農民蓋的,他們養花、養菜,是華東富裕的農民階層。在2009年新年,某個小鎮上,打工回來的年輕人在除夕夜放了半宿的烟花,還是腰包有錢。

  中國能不能拯救資本主義說不好,但農村正在拯救中國的城市經濟。一方面,兩千萬失業人口可以返鄉務農,形成就業的蓄水池;另一方面,富裕起來的農民提供了龐大的市場。决策者的想法是,只要産品對路,只要他們有錢花,消費就能持續,中國經濟就不會垮。

  因此,電視下鄉、節能電器下鄉、電腦下鄉、銀行下鄉,一時間消費新農村成爲一則手機短信的續句:俺們剛剛花得起錢,你們又捂住錢包了。當然,也有外電記者報道,當洗衣機被買回去時,全村人都會來參觀,把它當作富有的象徵。但因爲沒通自來水,戶主需要拎水來洗衣服。

  另外,農村土地扭轉正在决策層形成共識,幷有推進之勢,而這將爲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下一個30年的動能。

  經典回放:茅于軾山西龍水頭村小額信貸實驗;國際小母牛組織四川支農

  文化糾葛:精神的鄉愁

  城外的人想進城,城裏的人想返鄉。

  每個城市人都有一個精神上的故鄉,對于莫言,可能就是高密,對于一個要在城市駐扎下來的大學生,可能就是他出生之地。

  一代或兩代進城的人,幷未完全丟失他們的根基。無論如何追逐時髦,但樸實、感恩、念親懷舊總是隨著年歲漸長心思益深。越是時代變遷,越是日新月异,越是不可追,越是成追憶。

  當再也不回農村了,農村也都變樣了,子女都不知魏晋了,這鄉愁就更無可憑照,無可依托了。

  所以說,這便産生了中國的鄉土文學與城市文學的奇怪觀照,先鋒作家往往寫鄉土題材,剛往城裏扎的作家則寫都市人的欲望、冷漠與异化。

  還有田園詩般的鄉愁,將鄉愁當作田園牧歌,玩高調隱居,大隱隱于城市邊緣。這是城裏人的精神生活。

  經典回放:路遙《平凡的世界》

  教育糾葛:子弟躍農門

  上學貴,上學難。難倒的都是鄉下人。

  教育問題成爲一套經典的講述模式:全家人供一個最聰明的孩子上學,其他的兄弟姐妹養家糊口掙學費。

  這造成另外一個負擔,當孩子大學畢業後,他的肩上不僅扛著自己的前途,還有對一家人付出的回報。所以,農村的孩子進入城市勤奮、上進、敏感、自尊。還有一點,就是活得累,他不是爲自己一個人活,他要爲一家人而活。

  子弟躍農門,唯讀書一條,去城市上大學,擁有城市戶口,從而改變下一代的命運。城市就是這樣形成的。教育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决:一是全面落實九年制義務教育免費的政策;另一個就是大學教育實行獎學金和貸學金的政策,力保不讓一個大學生因貧困而失學。

  但貧困大學生的心理感受却很少能得到外界的幫助,他們只有通過自我的調整來完成。調整不好,在擇業、求偶、與朋友相處等事件上可能會引起很大的麻煩。

  做城市人,是幾代人正在進行的奮鬥,不僅是70後、80後,還有90後。

  經典回放:擇校費、歌曲《愛拼才會贏》

  福利糾葛:社會主義的禮遇

  南街村、大丘莊曾經是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最好樣本:按需分配了。

  但這僅對改革開放的前半段有意義,後半段,響應者無。孤立的個案和試驗難以全方位推廣,但福利下鄉的政策,惠及農村千家萬戶,却是千真萬確的。

  建立農村合作醫療,看病有保障。10元錢辦一個本,看一年病。各級醫院都設有針對農民的合作醫療保障措施。

  在華南地區,一位剛剛結婚的打工女子,將自己的戶藉從內地城鎮戶口轉成農業戶口,原因是這裏的農民每年能分到幾萬塊錢的補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