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金融企業高管限薪風波:合法的貪婪?

http://www.CRNTT.com   2009-03-15 10:01:34  


 
  知名經濟學博士馬紅漫在其文章中透露,中投公司在全球招聘精英,但是來應聘的很多人在10萬美元年薪前卻步,“中投業績不好,未始不與此相關”。

  杜艶華認為,“限薪後,可替代性強的人員往往更容易接受,繼續保留在企業中,而一些可替代性弱、有多家獵頭公司跟蹤的人員,更傾向於另謀發展。‘危機’不僅會出現企業收購抄底、股市抄底,也會有人才抄底。”

  有不少質疑者表示,面對低薪,一些精英人士可能離職,或自立門戶,或投奔外資機構及對衝基金——在那里,薪酬不會受到限制。此舉必將打擊管理層工作積極性,造成優秀人才流失,從而阻礙金融業盡快走出困境。

中國式限薪

  有人認為,中國的金融業整體並沒有受到此次金融危機太大的牽連,國人對金融行業高薪的抵觸更是出於經濟高速發展中出現的兩極分化的怨憤。

  但是不能忘記的是,中國的銀行業這幾年的快速發展,業績大幅提高,是建立在前幾年推行上市前國家花了巨額代價買走的呆壞賬的基礎上的,因此公司業績快速增張的功勞怎麼能完全算在高管頭上呢?

  不僅如此,銀行業作為金融業中最為壟斷、最受政策惠顧的行業,存貸款之間的差距,決定著它必然旱澇保收,業績增長中,哪是由於政策性和壟斷性因素,哪些是出於高管自身的決策和努力,誰也說不清楚。

  從2007年銀行高管薪酬的情況來看,國有或國有控股銀行中,工行董事長薑建清報酬總額稅前179.5萬元,行長楊凱生171.1萬元,兩位副行長在150萬元。交行董事長蔣超良195.18萬元,行長李軍187.83萬元。中行董事長肖鋼稅前合計167.5萬元,行長李禮輝171.6萬元,副行長李旱航165.7萬元。

  股份制銀行中,除了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稅前報酬為963.1萬元,中信銀行行長陳小憲稅前年薪為648.6萬元外,其他股份制銀行也還算“保守”。

  此次限薪,對象為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但是天價高薪最耀眼的幾個公司,民生、平安、深發展都不是國有控股公司,不在受限之列,而國有或者國有控股企業的工資薪酬大部分沒有達到280萬元上限標準,因此輿論懷疑,限薪令會否成為一紙空文?

  除此以外,中國式限薪呈現出獨有的複雜狀態。比如,股份制金融企業是否也要被限?

  反對者認為,這些企業在發展中本來就更貼近市場,是從市場激烈競爭中發展起來的,不像國有或者國有控股企業那樣在發展中得到很多政府支持,限薪不合理。

  支持方認為,“雖然他們也許沒有得到很多政府支持,但是他們出了事國家管不管?肯定要管。這就隱含著國家信用擔保,當然要限。”

  按照英國《金融時報》評論員馬丁.沃爾夫的說法,銀行是一個喜愛風險的行業,但卻作為公共事業得到保障,沒有哪個行業在將利潤私有化、將損失公有化方面可以與銀行相比。金融是唯一能拖垮整個經濟的行業,其外部性決定了“大而不能倒”,正因為此,金融機構的高管才有膽量頻頻冒險豪賭。

  券商是跟市場行情波動關係最密切的公司,存在著豐年補歉的實際情況。

  2001-2004年長達4年的熊市行情中,許多券商工作人員的工資在5000元以下,兩三千的不在少數,不少人紛紛跳槽到其他行業。

  “熊市中自營和資產管理業務能不賠錢就不錯了;那時候每天的交易量能够上百億就算是天量,經紀業務部門再怎麼努力,也沒法和現在每天交易量經常上千億的收入比;至於投行部門,比如從去年開始IPO暫停了,他們的收入波動也非常大。”

  但是,2008年大盤下跌60%,券商自營和資產管理業務不賠錢就可在業績榜上排名前列,投行業務半年沒有IPO,“不賺錢,憑什麼發高薪?”一位券商內部人士也這麼說。

  最後,國有或者國有控股型企業高管雖然看上去薪酬不高,但是是否存在著資源性收入?

  中石化前任總裁陳同海,在青島建設一個項目,就利用這個項目賺進巨額收入。中國平安是香港上市公司,文躍然相對更相信境外上市公司的監管,因此不同體制間的差距不可一概而論。

  在這些一團亂麻的爭論中,文躍然說,關鍵的問題是,薪酬問題本來就沒有一個制度標準。

  什麼是好的薪酬制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