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讓“民間大使”走出國門

http://www.CRNTT.com   2009-03-22 10:10:22  


主動傳播中國文化有利於世界加深對中國的瞭解
  中評社北京3月22日訊/人民日報海外版今天登出孫萍的文章--讓“民間大使”走出國門。作者認爲:“中國文化的傳播,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都不可能僅僅靠政府外交一條綫來完成,而需要依托一個更為系統、更為豐富的跨文化交流平台,這個交流平台就是公共外交。”文章内容如下: 
 
  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怎樣“扎住根”?一個國家形象的塑造和各種文化之間的溝通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如果你不去表達自己,就必然被別人任意表達。中國文化的傳播,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都不可能僅僅靠政府外交一條綫來完成,而需要依托一個更為系統、更為豐富的跨文化交流平台,這個交流平台就是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又稱公衆外交,從學術上說,公共外交有三個基本功能:一是通過對非政府、政府、公衆和精英等受衆的傳播、交流來協助支持傳統外交,為政府構築完整的外交平台;二是為影響國外公衆而做信息的鋪墊,潤滑彼此的溝通;三是發展與國外公衆的全方位關系,爭取其對本國價值觀的認同。 

  從實踐上看,如今公共外交已成為許多大國強國的重要舉措。在美國,公共外交是“國務院戰略計劃”的兩大支柱之一,美國總統奧巴馬新上任就啓動了一項多部門聯動的公共外交計劃。將在阿拉伯世界衆多城市開設“美國之家”,展現美國文化和思想;提供免費網絡連接和維護項目,促進他們與美國人民的直接交流。所有這些工作都致力於向穆斯林世界展示美國最好的一面。而法國、加拿大、德國、日本等國也已將公共外交當成各自對外政策中不可或缺的“中樞”和“支柱”。 

  做好我國的公共外交,我覺得有必要整合建立一支“內知中國、外知世界”,具備“向世界說明中國”能力和意願的隊伍,從而真正有效地在全球進行文化價值的輸出和國家形象的展示。 

  國家應鼓勵、促進各個層面精英、公衆的跨文化交流,讓“民間大使”走出國門。公共外交重在深度和廣度。具備能力和熱情的公衆,可以由傾聽者、旁觀者、追隨者轉變為行動者、創造者,進而在各個領域為中華文化和國家利益進行說明、溝通和交流。 

  國家應加強對國內新聞媒體“走出去”的引導力度,構建與國外媒體、公衆對話的長效窗口。 

  國家應推行外向型文化教育。努力推行文化教育的國際化。包括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對公衆的普及教育,這可以從有條件的大中型城市開始。 

  大力加強對留學生的教育和文化影響。來華留學生是未來各國的“知華派”,有必要讓他們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接觸中國文化、結交中國朋友。應當采取更多手段讓中國學生更加開放,讓來華留學生更加融入。另一方面,出國留學生越來越多,但很多人缺乏對國情的認識和對祖國文化的熱愛。在將來的基礎教育和社會教育中應增強這一點,使得他們真正“內知中國、外知世界”,成為公共外交的有效力量。 

  在國際上大力推廣漢語和中國文化藝術。目前,國家已在世界各地設立了數百家孔子學院和其他文化機構,對國外民衆有著廣泛的影響。為使這種影響更為積極有效,建議把我國優秀文化藝術的展示、教學和語言培訓更為立體地結合起來,讓海外的漢語教師和文化志願者成為公共外交的一個閃亮窗口。 

  國家應增強對傳統文化藝術研究、翻譯、傳播的支持。來自外交家的經驗告訴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在國際交往中廣受歡迎,在跨文化交流中常常起著“四兩撥千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