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清華簡”中的千古懸案

http://www.CRNTT.com   2009-05-09 10:24:52  


 
  “對於這件事,我覺得媒體‘炒’得有點過了。”北京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張忠培說,他認為在報告出來之前,除了清華大學幾位見過竹簡的專家之外,其他人都缺乏評論的根據,因此他願意持一個懷疑的態度。 

  “對於做研究的人來說,材料、報告發表之前,絕不應該談論文物的價值。”在張忠培看來,搞考古學的人,應該是先坐冷板凳,潛心研究,而不應該急於發表沒有成型的結論。 

  也有專家對清華方面的做法表示理解。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古文字研究專家濮茅生認為,清華大學的專家們得到這些竹簡,心情肯定十分激動,所以才會急於把一些信息告訴大家。“只是專家們要判斷這些簡的價值和內容,需要更多時間。” 

  據濮茅生介紹,目前存世的文獻竹簡只有三批,即1993年在郭店楚墓出土的“郭店簡”、上海博物館搶救回歸的竹書“上博簡”,再有就是此次公布的“清華簡”。 

  其中上海博物館從香港文物市場搶救回歸的竹書,共一百數十餘種,內容涉及歷史、哲學、宗教、文學、音樂、語言文字、軍事等。比如從中發現的戰國佚書《孔子詩論》就是我國文學史上一篇重要的儒家經典,它的再現為人們認識《詩》的編次、詩的本義提供了最直接、最真實的史料,也為人們了解孔子對《詩》意的評價、孔子授《詩》的方法提供了可靠的證據。 

  濮茅生自1994年來到上海博物館後,就負責這批竹簡的整理和對外公布工作。據他透露,有關上博簡的第八册報告即將出版,整理工作也將接近尾聲。 

  “因為我沒有看到‘清華簡’的原始資料,我無法判斷它們的內容、價值。”濮茅生說,“對於竹簡來說,還是應該全部整理完,才能講它們的價值意義。” 

  對於這些不同的聲音,李學勤指出,此次清華大學公布部分信息的初衷,只是想提供材料,供大家討論。“等到報告出來後,大家仍然可以討論、質疑。我們願意提供這樣一個平台。” 

  根據計劃,有關“清華簡”的第一份學術報告將爭取在2010年出爐。“當然,這樣也算快的了。”李學勤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文《李學勤:"清華簡"首份學術報告力爭明年出爐》;實習生 李茜 記者 蔣昕捷) 

新聞鏈接: “清華簡”中的千古懸案   

  隨著“清華簡”內容的漸露真容,其中一鱗半爪的斷章愈加激發衆多媒體的熱情。李學勤先生在采訪中或是戲稱:一日不敢看太多,怕心臟受不了。究竟什麼內容會讓老先生如此激動?除卻最早被稱作“周文王遺言”的《保訓》之外,另一篇據說是武王八年伐耆飲至作樂詩的內容,也是與古《尚書》內容相關,并且與今本中的《西伯勘黎》一篇關系重大。

  《西伯勘黎》的主要內容說的是商紂王的大臣祖伊,聽說西伯滅掉了王畿中的黎國,感受到殷商政權將遭受威脅,因而嚴辭警戒商紂。然而紂王怙惡不悛,自詡道:“我生不有命在天!”拒絕納諫。祖伊感嘆殷商的末日即將來臨。全文短小,僅僅是幾段對話而已。這篇小文中引起後世學者爭議的便是“西伯”究竟是指文王姬昌,還是武王姬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