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西文化的差異:和諧vs衝突

http://www.CRNTT.com   2009-05-16 00:26:39  


“和諧”,是中華文明的核心語彙。
  中評社香港5月16日電/紐約大學終身教授熊玠在《中國評論》月刊五月號發表專文“從社會和諧之思想比較中西文化差異”。作者表示:“中西文化,在社會和諧問題上﹐正好兩者有天壤之別。中華文化推崇社會和諧﹐而西方文化則強調人世間衝突與競爭搏鬥。我認為在討論和諧思想上﹐最能體察到中西文化差異之所在。由此亦可分辨中西文化孰為優越。”文章內容如下:

    鳥瞰中西文化精神與觀念之別

  比較中西文化一個簡易之途,即觀其各自的精神何在。錢穆(賓四)先生認為有三大精神構成近代西方文化之根源。一,個人自由主義精神,源自古希臘,亦可稱希臘精神。二,團體組織精神,或可叫國家精神,淵源於羅馬,亦可稱羅馬精神。三,宗教的普世精神,來自猶太教與基督教教會的影響。我們可以將之改稱為亞伯拉罕(Abrahamic)精神。最近兩千多年來,影響西方文化最深的莫過於亞伯拉罕精神。

  至於中華文化,錢穆先生提出了“道德精神”的觀點。這代表了中國人內心追求一種做人理想標準的渴望。 因限於篇幅,我們無暇追循他對這個精神論點的詳細解釋,但賓四先生提出他的這個論點,是要提醒國人絕不可拿別人的尺度來衡量自己;不然,我們一定會“感到自己一無是處”。我這裡要附帶加一點,即同樣的,我們也不能胡亂以我們的思維衡量別人的文化。所以,本文要多花一點時間比較中西文化在精神以及淵源上之不同。這樣,我們才能更有意義地分辨二者為甚麼有如此大的差異。

  另外一個比較中西文化的方法, 是檢視各個文化的大前提(出發點)何在。譬如一個民族的宇宙觀與對人性善惡的界定,再加對於人與群(社會)的看法, 就是文化上三個最重要的大前提。茲分別解釋如下:

  (1)西方人自古希臘以來的宇宙觀,即是天人對立。其文化中潛在而深植的“衝突”觀念亦由此而起。“衝突”幾乎變成一切的核心。譬如古希臘神話中,最高至上的宙斯神(Zeus, 相當於中國道教的玉皇大帝)和在他之下的眾神之間就有衝突。同樣的,眾神之間也彼此有衝突。在世界文藝上,古希臘以戲劇著稱,而戲劇學開宗明義第一課就是:沒有衝突就沒有戲劇。要克服衝突,就需要競爭;遂而產生了人生就是競爭搏鬥的信念。如果人與天(即古希臘的眾神)的競爭搏鬥是虛擬的話,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搏鬥卻是真實的。奧林匹克的競賽發源於古希臘,即反映了這種競爭思想的制度化與理性化。這雖然表面上與孔夫子的“君子無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很相似。但卻有一個最大不同點。即孔子所謂的君子之爭,是偶而(或不得已)為之。故曰:“必也……”(假如一定要的話);而非像奧林匹克競爭的制度化與週期化;更沒有將贏得競爭、擊敗別人而得獎牌者加以英雄化。更確切一點,即儘管奧運的口號與理想是:公平,公正,和平,平等,友誼,團結等,卻獨獨缺少了和諧一項。須要指出,雖然有團結,可是它與和諧並不一樣。譬如“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是指兄弟們對外有團結,可是內部並無和諧。這種西方競爭搏鬥的思想,還得到達爾文在生物學上“物盡天擇、適者生存”原理的旁證,變成社會達爾文主義,為西方殖民、侵略、掠奪他人提供了理論基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