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求助“馬歇爾” 不如立足中西部

http://www.CRNTT.com   2009-08-28 10:53:56  


中國中西部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但相對貧窮。
  中評社北京8月28日訊/最近,一些經濟學家津津樂道於一份有關人士提出的中國版“馬歇爾計劃”。 上海證券報發表獨立財經撰稿人黃湘源文章認為,與其求助“馬歇爾”,不如立足中西部。

  文章稱,根據全國政協委員、原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許善達的設想,中國用5000億美元的規模建立基金,向亞非拉等發展中友好國家提供國家貸款,用於援助借款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償還債務可以由國家信用、項目收費等多種方式。這種項目的實施可以帶動勞動力及多種生活資料、生產資料的出口,可以解決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即把國內過剩的產能轉化為國家債權,成為一舉多得的“共享發展計劃”。由於這一設想與歷史上美國1947年7月拿出黃金儲備的60%,即130億美元來援助歐洲國家購買美國貨的著名的“馬歇爾計劃”不無幾分相似,很多人稱之為中國版 “馬歇爾計劃”。 

  美國在“馬歇爾計劃”執行期間,經濟增長率在7%至8%左右。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能否再現神奇?  當年美國“馬歇爾計劃”能得以成功,要點其實並不是擴大了美國貨的全球市場需求,而是在於使美元成為世界貨幣。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如果以人民幣的國際化為前提,就不會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問題,難免受阻於各種各樣的政治干擾而寸步難行。而如果沒有人民幣國際化的支持,則所謂的“一舉多得”不過是一廂情願的美好願望而已。假如人們需要關心的不是政治賬而是經濟賬,以往的很多援外實踐,已經告訴了我們可能的結果。

  文章表示,提出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立意在於培育新的外需增長點。在某種意義上,這也許不失為不妨一試的一種新思路。不過,如果它的主要目標只能放在消費需求水平相對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的話,這些外援計劃做得再大,也不太可能給由於美國金融危機而受到重創的中國外需帶來根本性變化。中國經濟復甦的關鍵在於轉型,即調整產業結構,改變增長方式,用內需的擴大來彌補外需不足。其中,實行向中西部地區傾斜的經濟政策,不僅是承接東部發達區域產業轉移,加快實現重點行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加快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的重要措施,而且也是深入挖掘中西部地區市場蘊藏的巨大潛力,發揮中西部地區在擴大內需中的重要作用的關鍵部署,對於化解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在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下,中國經濟發展增速放緩,尤其是一向過多依賴外向型經濟主導模式的東部發達地區。但是,中西部地區由於主要依靠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對外貿依存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金融危機的影響。在國家多年來積極扶持中西部地區發展、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推動下,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重點向中西部傾斜的拉動下,近年來中西部經濟增速持續呈現反超東部的新格局。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今年上半年統計數據顯示,中西部各省份GDP增速普遍高於全國平均增速,安徽、湖南、湖北等省的增速都在10%以上,內蒙古以16.2%的增速高居全國第一。從工業增加值來看,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上半年東部地區增長5.9%,中部地區增長6.8%,西部地區增長13.2%。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方面,東部地區增長26.7%,中部地區增長38.1%,西部地區增長42.1%。 

  三年前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在經濟發展方面,西部與東部地區的發展差距在8年以上;在人口素質方面,西部與東部的差距在10年以上;在生活質量方面,西部與東部的差距在5年以上。如今,過去處於相對落後地位的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顯著提速,呈現出了中西部好於東部的良好態勢,這不僅表現出區域差距逐步縮小、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的特征,更重要的是,中西部經濟強於東部、消費增速快於東部的現象具備一定的可持續性,這將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必然結果。“東方不亮西方亮”,很可能成為未來數年中國經濟的一個特色。

  文章指出,同樣講的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結構的調整,比較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和積極扶持中西部發展計劃的可行性,並不需要多麼複雜的數學模型,也不難得出結論。

  中國有中國的國情,當然也應有自己的增長模式,中國經濟增長極向中西部轉移,不僅將更好地促進產業轉移的推進,而且也將更好地實現經濟結構由外向型向內需型的轉變。這不是比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或別的什麼西方模式更實在,而且更有效得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