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新中國六十年 中國文明創造性復興

http://www.CRNTT.com   2009-09-15 13:22:05  


 
  新中國60年,使中國找到了實現民族振興、文明復興的正確道路。這60年是近代以來170年探索求解民族振興、文明復興之路的延續,而這種探索歸根到底就是中國要通過什麼制度模式來實現現代化。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表明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但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又通過什麼樣的具體道路才能實現現代化?實踐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盡管有失誤甚至嚴重挫折,但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和人民願望,成功地探索建立了一整套具體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體制,黨的十七大概括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民族振興和文明復興的勝利之路、成功之路、必由之路。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文明復興的“創造性”,最重要的就體現在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新路,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當代中國文明的主體。 

  新中國60年,中國經受住了經濟體制大轉軌、全球格局大變動的重大考驗。這60年,在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整個世界也經歷了從“熱戰”和“冷戰”走向和平與發展、從兩極對峙走向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性變化,因此對中國來說是經歷了自身和世界雙重變革的大考。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是中國經濟大起飛的時期,是各方面體制大改革的時期,是中國社會經歷大轉型的時期,而且又處在世界格局發生劇變,新的世界體系孕育、形成的過程之中。在風雲變幻的複雜形勢下,中國通過制定和實施正確的路綫方針和戰略策略,不僅抓住機遇實現了快速發展,而且保持并不斷鞏固了政治社會穩定和各民族的團結,同時已經和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世界的經濟格局、政治格局和文化格局。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文明發展道路 

  今天我們正在復興的中國文明,顯然不是要回到延續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明,而是要在繼承傳統文明的精華和借鑒世界各國文明的有益成果,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在當代中國人民新的歷史創造實踐中,構建的一種新型文明。如同一個人的成長一樣,這一新型文明正處在發展和成型的關鍵時期,雖然已向世人展現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但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還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我們必須沿著已經開辟的正確道路,進行堅持不懈的奮鬥。 

  一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堅定實現中國文明創造性復興的信念和決心。一個沒有更高追求的民族,一個永遠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的民族,是很難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從鴉片戰爭到現在的170年,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磨難而不衰,最重要的就是一代代中國人追求民族振興和文明復興那種矢志不移、百折不撓的決心和意志。這是近代以來推動中華民族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創造性地實現中國文明復興的重要保證。只有全國人民不斷堅定這種雄心壯志,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道路、理論體系,才能匯聚起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為著共同的理想和目標而奮鬥,不斷創造新的業績。 

  二是創造經濟發展新奇跡,不斷夯實中國文明復興的物質基礎。經濟是基礎,衡量文明先進與否的根本標准,是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社會財富的擁有水平。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文明的興衰往往與世界經濟重心的轉移,特別是與科技的重大突破及其帶來的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緊密相連。制約中國文明復興的最大因素,仍然是經濟發展水平和生產力發展水平。因此必須始終扭住發展這個決定性環節,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對中國這樣經濟規模的大國來說,要在目前基礎上實現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其挑戰將更加嚴峻。更重要的是,過去長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式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必須以更大的決心、下更大的力氣、花更大的功夫推動科學發展,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從世界分工體系的低端向高端的轉變、從制造中心向創造中心的轉變。當前要全面落實中央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決策部署,真正把危機帶來的壓力變為轉變發展方式的動力,著力推動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升級,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加大環保和生態建設力度,使經濟增長建立在內需驅動、創新驅動、協調驅動的基礎之上,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