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精英主義和舉國體制 未來優勢更強

http://www.CRNTT.com   2009-12-13 00:23:00  


達至公平、效率與環保的平衡,方可持續發展。
 
  “以人為本”解放生產力

  這同時也是胡錦濤“以人為本”的思路。“以人為本”一方面可追溯到我國傳統文化,同時也回歸到青年馬克思“異化”的概念。資本主義把人異化了,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也就是人的解放。全人類的解放,只有在“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條件底下,才會實現。社會主義,就是毛澤東說的“為人民服務”:為每一個人民、全國人民、以至全世界人民服務。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解放生產力”,在於改變不適應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在我國當前的情況,亦即是政治改革和社會改革。“發展生產力”是經濟改革和建設,其中,“發展第一生產力”就是科技的突破,也就是“科教興國”這基本國策的由來,並且是下階段經濟發展的重點。而“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4可以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底下,持續發展的工具箱,之後再進一步具體化和政策化為 “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使各方面的發展相適應,各個發展環節相協調。”5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和先進性,一方面固然可以實際的實踐成果來檢驗,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跟當代其他公認是正確和先進的理論闡述相比較。

  於上世紀90年代初,蘇東崩塌之後,國內外都有不少人認為,中國適宜放棄社會主義,走社會民主主義。在意識形態上,眾所周知,社會民主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分枝,主要的分歧點是放棄了武力革命;這是最接近社會主義的道路,在西歐頗為盛行。現代的社會民主主義強調透過立法過程以改革資本主義體制,使其更公平和人性化。

  社會民主主義的基本分析架構是效率和公平的平衡:經濟發展與社會及政治發展是一個零和遊戲,兩者不可兼得。今天中國不少官員和學者,在他們的公開言論中,也看到這分析架構的影子。

   可持續發展理念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西方的綠色運動中,出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它要求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環境保育三者需要平衡。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劃時代的概念。它除了突出環保之外,還提出了隔代公平,“不奪子孫糧”的要求。時至今日,許多人依然認為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十分先進的理念,因而不時掛在嘴邊。

   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確認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又稱“地球高峰會”於里約熱內盧舉行,李鵬總理代表中國出席,率先簽署“21世紀議程”,正式擁抱這全球嶄新的理念。1994年率先提交國家“21世紀議程”,今天全國過半省市提交了各自的“21世紀議程”。十五大把“可持續發展”,跟“科教興國”並列為基本國策。

  簡而言之,可持續發展只不過是在社會民主方程中加入了環保這綠色元素和平衡的底線。思路是一貫的,還是停留在零和遊戲,“平衡發展”這一層次。

  但是差不多在同一時間,西歐的社會民主主義者跟我們都開始明白到市場機制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效率和公平,不是彼此不能相容,多一些這個便一定要少一些那個的關係。鄧小平提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全新態度,西方也提出“第三條路”的方向。

  簡而言之,“第三條路”認為效率、公平與環保,是可以同時兼得,達到最優化:更多的社會公平會增進經濟增長,因而有更多資源去進行環境保育,等等6。我們很多時候都說,讓各種矛盾於發展過程中得以解決,其實背後就是基於這個道理。這從零和遊戲的範式飛躍至非零和範式,是觀念和思維上一大突破。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多走一步,從和諧社會的闡述:“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要抓的變數已經超過社會、經濟和環保,還加上政治、道德、人的解放等,要一起抓,全部都要。可持續發展過分注重環境保育,和看不見、摸不著的隔代公平。對絕大部分平民老百姓來說,虛無飄渺,陳義過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圖畫,對老百姓來說更加實在,對政府決策者來說,更具操作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比可持續發展和“第三條路”更加內容豐富,氣魄寬宏,並且更具系統思維和現實意義,目標要在當代就解決一大堆互相連繫,互相制約的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