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賣地財政已跌進“三大誤區”

http://www.CRNTT.com   2010-01-13 09:25:26  


“地王”頻現,廣受公眾詬病。
  中評社北京1月13日訊/1月8日,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年終盤點報告。報告指出,2009年中國土地出讓金總金額達15000億元。杭州和上海成為土地出讓金超過千億的兩個城市,北京排名第三。業內人士指出,“地王”頻出成土地出讓金暴漲的最主要原因,而“賣地”也成為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支柱。

  新華網刊登時評人畢曉哲文章表示,一些地方“地王”頻現,實際上就是半公開式的“炒地”、“炒樓”,對於拉高國內房價的影響不容置疑,也廣受公眾詬病。就一些地方政府刻意推動土地買賣而言,至少反映出一些地方決策者跌進了三大誤區:
其一,依賴土地出讓發展經濟。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測算,全國的土地出讓金約占2009年GDP的4.4%,而有些地方的土地出讓金比例竟然占到了政府財政收入的60%。土地資源畢竟是有限的,一旦若干年後無地可賣,地方財政收入靠什麼?地方經濟發展靠什麼,賣地或者可以獲得一時收益,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單打一”的經濟模式原本就是發展經濟的誤區,這種狀況難道不應該引起地方政府警醒麼? 

  其二,靠土地財政拉動GDP。GDP是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但GDP的構成如果是靠大量賣地“堆積”起來的,將會相當危險。現在地方政府的賣地收益,剝離的是附加於房地產泡沫上的“溢價”,並不代表真正的社會生產價值。試問,如果“泡沫”有一天終於破裂,GDP被房產泡沫拉高再跌下來的時候,後果將會怎樣? 

  其三,以GDP數字選拔官員。雖然近些年選拔官員有擺脫片面依據GDP的趨勢,但總體上看,大量地方官員的晉升和政績評價,依然沒脫離唯經濟發展指標來評價的標準。這種狀況的存在,必然讓個別官員急功近利、不計長遠,為了達到個人政績目的,會不惜採取竭澤而漁的做法。 

  文章指出,地方政府頻繁賣地牟利,表面看紅紅火火,本質上已經埋下了不小的隱患。去年,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曾痛斥說:“建大橋,這是GDP,讓大橋拆了又是GDP,再建一次大橋還是GDP,這樣幹了三次GDP,浪費大量成本,但真正形成的財富就一筆。”大橋建了拆、拆了建可以換得三次GDP,國有土地賣來賣去、倒來倒去,恐怕又是數個GDP吧。只是,地方經濟長遠發展的動力何在,地方政府推動科學發展的實際行動何在?

相關新聞: